正文 第65章 童心說(2 / 2)

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心靈的本源,怎麼可以失去呢?那麼,童心為什麼會很快失去了呢?恐怕在人的啟蒙時期,一些感官信息會通過耳朵和眼睛進入內心,占據孩子的心靈,童心慢慢失落。長大之後,又有很多道理在聞見的積累中逐步形成,這些道理會取代童心的位置,童心愈加失落。久而久之,道理、聞見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覺察的範圍也日益擴大,然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計地去發揚光大;知道惡名是醜的,便挖空心思地遮蓋掩飾,這樣一來,童心也就不複存在了。人的道理、聞見,都是通過多讀書識義理而獲得的。古代的聖賢,又何嚐不讀書識理呢?但是,聖人們不讀書時,童心本來就存在著,縱使多讀書,他們也能守護童心,不使丟失。絕不像那些讀書人,反而因為多讀書識理而蒙蔽了自己的童心。如果讀書人會因為多讀書識理而蒙蔽了童心,那麼聖人又何必多餘著書立說來堵塞讀者的心竅呢?童心一旦蒙蔽,表現在說話上,就是言不由衷;被任用參與政事,那麼政事就沒有根基;如果寫文章,也就無法明白暢達。如果不是內懷美質而自然表現出美好來,如果不是真誠實在而閃耀出光輝,要想從他那裏得到一句有道德修養的話也得不到。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童心受到蒙蔽,而外來的聞見道理占據了他的心靈的緣故。

既然以聞見道理為本心,那所說的都是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從童心自然發出的。說的話雖然動聽悅耳,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因為這個人已經是假的,則一舉一動無所不假了。因此對假人說假話,則假人必然愛聽;對假人談論假的事情,假人必定很高興;拿假文章和假人談,假人必定會讚賞。無處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天下都是假的,凡人怎麼分辨得出真偽。即使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但湮滅在假人手裏而完全不被後世所知曉的,難道還少麼!為什麼呢?天下最好的文章,無不是出自童心的。如果童心長存,則道理不盛行,聞見沒有立腳之地,則任何時代、任何人、任何一種題材文體都可以寫出好文章。詩歌何必非要推崇《昭明文選》,散文何必非要效仿先秦。到了六朝,古詩演變成近體詩。到唐朝,古文發展為傳奇。後來有了金代院本,元人雜劇,《西廂記》,《水滸傳》,還有當今應科舉的八股文,都是古往今來的好文章。因此絕不能以時代先後作為評判文章好壞的標準。所以,我對那些發自童心的文章感觸最深,實在用不著言必稱六經,言必稱《論語》、《孟子》。

六經、《論語》、《孟子》,不是史官過於褒獎推崇之詞,就是臣子極為讚美之語,再不然的話,也是那些迂闊的門徒、懵懂的弟子們,追憶老師的言語,或有頭無尾,或記得後忘了前,或是根據自己聽到的隻言片語,寫下來成了書。後代書生,不明此理,就以為都是出自於聖人之口,而奉若經典,又哪裏曉得,這其中大半根本不是聖人說的呢!即使真有聖人講的,也是有的放矢,就像對症下藥,根據不同的對象開藥方,以點撥那些懵懂弟子、迂闊門徒罷了。正如對症下藥,藥方不能一成不變一樣,這又怎麼可以就當成萬古不變的真理呢!六經、《論語》、《孟子》已經變成道學家的工具,偽君子的藏身之地了,顯然絕對不能和發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語。嗚呼!我又到哪裏去尋找童心未泯的真聖人,與他一起探討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