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創作與教學:從寫生回歸藝術的本源
深度觀察
作者:鞠向玲
“那種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最穩妥的方法,就是不知疲倦地臨摹大自然。”偉大的畫家梵高的一句話,道出了寫生對於美術創作者成功的意義。
寫生,如今在不以傳統寫實繪畫為主流群體的歐美國家已顯過時傾向,這對於現代西方的整體文化形態而言是有其合理性的。對於歐美現代藝術的演進來說,寫生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寫生本身。相較之下,在傳統寫實畫家占據職業畫家主流的中國,無論寫生還是寫生的價值均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在如今越來越注重效率及效益的年代,寫生的逐漸式微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陳丹青所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未被覺察的過程中,寫生的意識與行為逐漸貶值。除了少數例外,絕大多數寫實油畫家長期不寫生。雖然所有學院至今排滿寫生課程,雖然將寫生假定為考核標準的傳統教學從未更變,但是所有人都看見,都承認,30年來,全國院校師生雙方的寫生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寫生的缺席,並不能完全歸因於上世紀8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照相技術,而是緣於一種急功近利導致的寫生觀念的淡泊,盡管照相技術深刻改變了傳統繪畫的製作過程,甚至嚴重影響到現當代美術創作觀念,但照片對於畫家而言,其輔助作用不可完全否定。在今天重提寫生,對於繪畫的各個種類來說,都不是否定照相機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也不是完全否定美術創作的風格化傾向,因為藝術是自由的,藝術創作也是自由的。
無論是有無特定風格的美術創作,對於資質尚淺者,或許難以窺得寫生之堂奧,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價值層麵,寫生的曆史不應被隔斷。如今寫生實踐的弱化、寫生教學的退化,都反常地違背了“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文藝真理。藝術創作的源頭與靈感,不應隨著寫生的缺失而逐漸枯竭。
寫生——寫心中的自然,也將自然寫進心中
我心中有大自然,有藝術,有詩情,倘若據此而不知足,怎麼樣才能知足呢?——梵高
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設計學博士生導師陳飛虎是一位長於寫生的水彩畫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對景寫生完成的。欣賞陳飛虎的水彩作品,可以感受到畫家心中對大自然的眷戀,那種源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藝術創作,在寫生逐漸弱化的今天,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
從陳飛虎對寫生進入我國美術教學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寫生之於美術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我國古代的畫家,主要是畫心中的世界,他們重視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但真正對景寫生者很少。作品大都在室內完成。即使西方重視寫生也是從法國印象主義運動開始,上世紀20至30年代,劉海粟、徐悲鴻等繪畫大師從法國學習與考察回國後,把素描和人體藝術寫生帶到國內,也將透視學和寫生的方法帶到美術教育中。1918年劉海粟起草《野外寫生團規則》,親自帶領學生到杭州西湖寫生,打破了關門畫畫的傳統教學規範,這對我國藝術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改革。可以說,寫生引入之後,我國才有了更為係統的美術教學體係。”
寫生的逐漸弱化,有其複雜的曆史與現實原因,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現實就是,藝術創作者對於自然的漠視和對自然之於人類心靈的濡染的忽視,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功利化心理。將寫生置於可有可無的位置,是作品缺乏情感和表現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中外不少畫家的優秀作品都是在寫生中完成的。但有人認為,寫生不能算作創作。是不是對景寫生的作品就為習作,而不算創作呢?
陳飛虎:我認為沒有孤立的習作,廣義的藝術創作存在於整個藝術活動的全過程。19世紀末,法國的印象主義畫家們就主張在室外寫生時捕捉不同時間、環境、氣候等客觀條件下光與色的關係。他們把畫架立在野外,從事寫生,他們的作品是在寫生中一氣嗬成的。今天,這些作品已成了傳世之寶。除了印象派畫家外,世界各地不少畫家的代表作就是直接寫生的作品。甚至有的畫家一輩子都在寫生。縱觀美術史,從來不以這是寫生畫、那是創作畫來區別繪畫作品的高低,而是以該作品藝術感染力的程度來評價作品的優劣。所以說,我們的寫生活動就是創作活動。
記者:當前的寫生中存在一些不甚合理的現象。諸如一些機構和藝術家組織團隊,作一種旅遊觀光式的“寫生”,拍幾張照片以說明自己藝術來源的情況越來越多。您怎麼看待這種傾向?
陳飛虎:近代科學為藝術家帶來了很多便利,如照相技術的出現,為搜集素材帶來了方便。但是,照相永遠取代不了繪畫,繪畫創作中的主動性與表現性是機械產品無法實現的。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據照片來進行繪畫,這導致了很多人用冷漠的態度去麵對生活。包括現在全國美展中很多獲獎作品或入選的作品,用畫幅的大小、表現時間的長短、畫得是不是真實來作為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導致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依賴照相技術來代替寫生,這是很大的誤導。他們忽視了在麵對客觀對象寫生時所產生的那種強烈情緒、思想感受以及創作靈感的積極作用。加上現在很多收藏家缺乏藝術素養,他們看待作品時往往以作品是否真實來衡量作品價值的高低,這就導致很多人麵對照片去“真實”地畫,“準確”地畫,以求贏得收藏家的青睞。消失表現狀態的現象,應該是我們這個時代美術創作的悲劇。我們即使根據照片來畫,也應該排除照片的痕跡。隻有排除各種功利化的創作目的,才能以一種敬畏的眼光去看待寫生藝術。
時至今日,寫生已經固化為美術院校中教學的基本課程,在陳飛虎看來,不寫生是不可能成為畫家的。寫生成為美術教學中必需的環節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對於高校的寫生教學來說,何時進行寫生才是恰當的時機?以水彩畫為例,陳飛虎認為,作為初學者,首次拿起水彩筆作畫時,不宜直接對景寫生,更不宜作難度較大的風景寫生畫。最好從臨摹入手,這樣對水彩畫中水的運用可逐步得到感性認識。實踐證明,初學者臨摹一定數量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當初學者第一次走向大自然對景寫生時,所麵對的景物最好經過精心挑選,所選景物應符合水彩畫寫生善於用“水”的基本條件,如簡單的造型、較單純的組合關係、大塊整體的色彩對比、明確的空間層次。美術史證明,任何偉大的畫家在初學繪畫時,都是從簡單的內容著手訓練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符合任何科學門類的發展規律。
寫生對於傳統的美術課程來說固然必不可少,而藝術設計類課程,缺少了寫生的環節,學生同樣會失去藝術素養的根基。作為建築與環境設計領域的專業從業者,陳飛虎對於風景寫生對設計專業學生的促進作用有著更深層的體會。
記者:寫生並非單純地為提高技法,更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因缺乏管理及對寫生的認識不足等原因,有些高校設計專業取消了寫生環節,您怎麼看待這種情況?
陳飛虎:我以前說過,寫生並非單純地為提高技法,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創作的源泉,是讓學生進行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和評價美的教育實踐。寫生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當然寫生教學畢竟也是一種模仿性教學,為了避免寫生模仿教學養成依賴模仿的心理定勢,在寫生教學訓練與發展寫實表現能力的同時,需要注意保護和發展創造性的表現才能,保持寫實表現與創造表現兩個表現能力並行不悖的發展均勢,並堅持以培養創造性表現為目標的美術教學指導思想。
現在許多設計類專業放棄了寫生環節,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某些院校缺乏對寫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認為寫生的作用主要是對造型能力的培養或繪畫技巧的提高,看不到寫生過程中學生在感受生活與自然過程中帶來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綜合修養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部分設計類院校認為寫生管理有諸多弊端,如安全問題、經費問題、師資問題等。但是,我們如果站在培養人才的角度,這些問題都是能夠找到有效途徑進行解決的。
記者:藝術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認識與把握世界,比如通過曆史、通過文學、通過生活感知和體驗世界,如果是通過寫生來認識與把握世界,是否需要帶著一種特別的情緒?對於體驗生活來說,寫生的意義是什麼?
陳飛虎:當然,藝術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把握世界,藝術隻是其中一種方式。通過了解曆史、通讀文學、勤研物理等多種途徑可以把握世界與認知世界。因此我要求我的研究生每天至少要看兩個小時的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著,更何況當今的藝術家尤其要注重加強富有邏輯感的思維工作。但是,通過藝術的態度與世界對話,可以發揮人的審美作用。作為一個設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借助藝術的思維與創作性的表達,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寫生是聯係自然與創作的橋梁。寫生不僅是學會如何描摹自然,寫生又是進行組織構圖、取舍對比、運用色彩、整體把握的審美體驗,是表現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相統一的具體操作過程,也是實現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完美結合的有效途徑。
寫生教學——在自然中檢驗技藝,也使技藝在自然中升華
去寫生吧!去研究大自然吧!去逐步前進吧!要拯救我們的美術絢爛,使它有力和不朽,就必須這樣做。——列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