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寫生在中國現代視覺藝術景觀駁雜的背景中之於繪畫的意義,過於繁冗。對於美術或設計專業的教學來說,無論是培養職業畫家、藝術工作者,還是具有一定審美水平的未來人才,寫生的意義正如長沙民政學院藝術學院伍建平教授所言:“對於寫生,學生有收獲就有意義。記得我們讀書那陣是把寫生稱為藝術實踐課程,也就是在大自然或者生活中去感受,帶著對藝術的理解去體驗,然後再把感受和體驗的結果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高校教學中,它既是基礎能力訓練課程,也是藝術實踐。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感受自然、人文撞擊繪畫工具所帶來的快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感受自然與人文帶給人的審美體驗。也許還會在寫生途中發生或遇到故事,這都是課堂上所不可能有的,這都會對其個性藝術語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藝術生來說都是收獲,也是本課程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真實感受和體驗寫生,記者跟隨伍建平帶隊的“國培班”湘西寫生團深入寫生教學一線,對該班的寫生課程教學進行了跟蹤調研。“國培班”是全國中職計算機平麵設計專業教師培訓班,該班學員來自20多個省市,都是有過多年經驗的美術設計教師,在為期5天的寫生實踐中,該班學員的思想收獲再一次印證了大自然對於人類和藝術創作的饋贈。參加此次培訓班的四川江油工業學校劉茂在湘西寫生歸來後的日記中寫道:“我坐在一塊石頭上,看著夕陽照射下遠處的山峰、樹林,近處的房舍,手下的筆慢慢地描繪著眼前的景色,整個世界仿佛都安靜下來,心也慢慢沉靜了,遠離了紛繁複雜的世界,突然有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真希望時間永遠停止在這一刻!”大自然對於寫生者心靈的滌蕩與淨化作用,遠遠超越了課堂。寫生中那種自然與人文撞擊出的印痕,也是課堂無法替代的,一如參加此次寫生實踐的山東濰坊商業學校李東方在寫生報告中寫道:“寫生考察結束了,遺憾的是因為行程安排緊,沒有畫出完整滿意的寫生作品,但腦海中的一抹抹顏色卻久久揮之不去。張家界嬌嫩透亮的綠、苗家古寨璀璨豔麗的桃紅、鳳凰古城沉重而渾厚的底色上跳動的五顏六色……此次考察,以美麗的湘西為課堂,醉人的景色、渾厚的民族文化為教具,向我們展現了一個鮮活的藝術色彩世界。我們通過寫生考察將對自然的認識、生活的認識和傳統文化的認識結合起來,提高了我們的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對我們的設計能力提高也同樣有著很大的幫助。”寫生帶給人的是一種藝術素養的提升。
然而,寫生的作用不止於此。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感受生活與提高技藝二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伍建平有著豐富的帶隊寫生教學經驗,同時也是一位水彩畫寫生的忠實踐行者,因此在高校美術類專業寫生課程教學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
記者:寫生並非單純地臨摹自然,不同的寫生方式,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對於寫生要達到的不同目標,比如為了提高技法的寫生、收集素材的寫生、體驗生活的寫生,等等,哪些形式更適合高校的美術教學?
伍建平:這對於不同類型的學校,同類學校的不同層次都會有一定的區別。純繪畫專業的低年級可能更關注技法訓練,更關注對客觀的認識,高年級則更加關注感受與理解,更加關注用獨特的材料特性表現獨特的客觀,更加關注心靈與自然、人文、社會的溝通,使其作品在表現客觀中融入主觀情感情緒,也是搜集素材準備畢業創作的方式,這應該和藝術家的追求是一樣的,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對於設計類學校來說,低年級主要是訓練其對造型因素的認知,高年級則主要是從寫生中感受景觀的形式美,達到豐富設計形式與內涵的目的,也通過寫生去感受人文與自然的審美體驗,提升其審美修養,達到設計創新的目標。當然也有搜集素材的作用。所以,這三種形式都是需要的。針對不同需求可以有不同教學要求,並不是所有寫生課都得畫,但寫生時有繪畫的條件,最好是能畫一畫,哪怕是幾根線條都會讓你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記者:當今無論是畫家的創作,還是藝術院校的寫生教學都存在一些誤區。當前我國高校的寫生教學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現象?針對這些現象應采取哪些措施?
伍建平:現在高校的寫生課程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就是畫的少了,拍攝多了。這當然是因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導致了藝術家和藝術學生對客觀事物缺少深層的認識和理解,導致了藝術表現的浮躁與膚淺;除此之外還有我們自己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擴大招生後師生比的失調,以前我們是一個老師帶十來個學生,現在是帶幾十個,管理難度加大。帶隊老師往往疲於管理而很少自己畫畫,甚至我都聽說過有一所學校院長不允許帶隊老師自己畫畫的奇怪現象,還有就是設計學院的帶隊老師自己平時就很少畫,寫生就更少,帶寫生時他們也畫不了,這就少了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作用,學生也因此而缺少了寫生時繪畫的興趣與啟發的源泉,他們在寫生時也隻是為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甚至作業也完成不了,把寫生當成了旅遊,而使寫生課程在藝術專業教學中的作用與地位弱化,特別是設計類專業更是如此,因而使有的學校放棄了寫生。
如果說措施,我覺得首先應從認識上提升,寫生對於藝術設計和純繪畫專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這從前麵所說的寫生意義就可以看出來;其次帶寫生的老師必須能寫生而且要親自動手畫,學生都是以老師為楷模的,如果老師都不畫,如何能帶動學生的寫生興趣?
記者:“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您在寫生創作中是否更願意加入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自然之美到藝術之美的轉化過程中,畫家的命運或人生經曆具有怎樣的作用?
伍建平:畫到後麵全是生活,你對生活有多少感悟,你的繪畫內涵就有多大,所以在寫生創作中,都會融入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這種理解的表達是不自覺的,它不需要有意識地加入,自然而然就會在作品中表達出來,因此各種人生的經曆對於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筆財富。在麵對自然進行寫生時,藝術家總會用自己的理解去觀察和體驗,他所觀察的對象總會被他的情緒、經曆所過濾,過濾越多,越純粹,更能體現出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更具有藝術感染力。因此,初學者往往更迷戀對客觀的表現,而成熟的藝術家則隻是把客觀當成一個載體,把它當成一個語言符號,成為其思想情感與受眾溝通的橋梁。
寫生課堂——在對比中借鑒和提高,推動藝術教育發展
有資料顯示,在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的寫生運動中,畫家們上山下鄉,通過寫生改變了中國畫麵貌,表現出了時代之新的曆史發展。從此,寫生進入到中國畫的教學之中,成為藝術教學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此種說法或許無法概括寫生及寫生進入教學在我國的曆史演進過程,但通過這一曆史節點,卻能看出寫生或寫生教學曾對我國的藝術教育產生了不小的助推作用。
透過重慶文理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張詠清的描述,可以管窺到寫生在中國畫走出創造性危機中所顯示出來的力量:“中國畫家早在五代時期就開始了寫生,但不同於西方的對物象的直接描摹,而是依靠觀察、記憶、認識、理解、感悟等來概括描繪心中形象的‘創造’性寫生。在上世紀初,為改革中國畫的臨摹因襲之風,理論界提出了‘融合中西’的寫生理論。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引進西方特別是前蘇聯的契斯恰柯夫素描體係,開始將依照實物實景直接如實描摹對象的寫生手法及寫生教學體係應用在美術教學中,追求描摹對象的逼真再現。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物畫的表現脫離現實的問題,對中國人物畫在形象上的準確以及空間處理等問題有了較大的提高和改變。推動了中國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現實主義表現,使藝術表現在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群眾方麵前進了一大步,同時,推動了藝術教育係統化、學院化的發展。”
作為“渝西畫派”創始人,張詠清在版畫創作方麵有著極高的造詣,在構建中國的美術觀方麵有著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而在創作和科研之外,他更對我國的美術教育懷著一種思索,同時對美術教學中的寫生課堂有著一種憂慮。
記者:時至今日,“寫生”已經固化為美術院校中教學的基本課程,當前我們的寫生教學是否真正具有實效?寫生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才更有意義?
張詠清:寫生訓練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認識理解能力、造型能力方麵還是較有成效的,尤其對初學者或造型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通過寫生訓練,讓學生掌握了觀察實物的科學方法,認識和理解了物體二維和三維空間轉換及準確表現形象的方法和規律。在寫實造型、塑造立體空間、準確科學地表現對象方麵,這種寫生教學是很有成效的。
當前的寫生教學大多停留在寫生的初級或者說是較低級階段,即逼真描摹對象階段,是照葫蘆畫瓢,比較機械。寫生的高級階段應該是“創造”性的。首先是寫生題材較強的選擇性、提煉性,而後是對題材對象的感悟、領悟,然後是表現。即比較強的題材取舍,“創造”性的描繪表現。將習作創作化,使每一件寫生稿都能成為一件獨立的作品。在訓練和提升手繪能力的基礎上,增加構思和創意,並逐漸強化構思和創意能力,達到手腦並用,以用腦為主,最終實現以寫生啟發創意、表現創意的最佳效果。
記者:在當今的美術教學中,寫生處於嚴重缺失的狀態,有太多的寫生課程流於形式,更不用說文化內涵的置入,這種現象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