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中國政府堅持奉行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與東盟各國進行交流與合作,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中越青年大聯歡等文藝演出為載體進行的經貿洽談、商品展銷等活動(如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促進了中國和東盟的經濟發展,達到了“文藝搭台,經濟唱戲”的目的。因此,了解和尊重東盟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應該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樣能夠更好地為進行對外交流與合作服務。
4.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國與東盟地區山水相連,自古以來交往頻繁。15世紀初期,鄭和受朝廷派遣多次下西洋,把中國的文化與藝術傳到東南亞,對東南亞的文化與藝術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近年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等文藝活動在傳承中國音樂文化的同時,也將其向東盟乃至世界推廣,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因此,要繼續提升中國文化對東盟乃至世界的影響力,我們應該了解和尊重東盟及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除此之外,通過東盟音樂這門課程,我們還能挖掘到東盟各國、各民族音樂的文化形態,從中汲取營養,這對於發展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
5.提高廣西高校辦學特色與構建優勢學科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區,民族音樂資源豐富。同樣,東南亞也是民族眾多、音樂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如果我們將東盟各國的音樂與廣西的民族音樂進行比較,可為廣西民族音樂研究打開新的視野,有利於廣西高校構建優勢學科。其次,廣西高校應大膽利用本地所特有的資源優勢,進行特色辦學。如廣西藝術學院建立了東盟藝術係,並多次承辦“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中國東盟音樂周等文藝演出與學術交流活動,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增強了學校的辦學特色。除此之外,學習了東盟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生如果前往東盟國家就業,能較快地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為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做出貢獻,這也拓寬了廣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麵。
二、廣西高校東盟音樂教學現狀與課程開設的建議
(一)廣西高校東盟音樂教學現狀
目前,廣西多所高校都開設了與東盟音樂相關的課程。作為中國—東盟藝術人才培訓中心,廣西藝術學院於2011年建立了東盟藝術係,通過設立歌舞表演專業來為中國—東盟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培養人才。目前,東盟藝術係為歌舞表演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東盟文化與藝術概論”“東盟歌舞作品賞析”兩門課程。這兩門課程的開設為學生學習東盟文化與音樂、舞蹈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筆者於2012年9月起作為觀察者加入東盟藝術係“東盟文化與藝術概論”課程的學習中,並做了相關的調查與訪問。據筆者了解,這門課程既有理論知識的講解與東盟歌舞的欣賞、學習,還有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的東盟歌舞專場演出,把理論與實踐做了較好的結合,學生普遍反映對這門課程很有興趣,教學滿意度較高。其次,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也開設了與東盟音樂相關的課程,如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東盟藝術等。除此之外,廣西設有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高校都開設了“世界民族音樂”課程,這門課程包含了東盟音樂的內容,其中多數高校都把東盟音樂的章節作為該課程講授的重點。由此可見,東盟音樂的教學在廣西高校有較好的基礎。我們相信,隨著廣西更多高校開設東盟音樂的相關課程,對東盟音樂課程的教學研究也勢必會越來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