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校東盟音樂課程探究
藝術視角
作者:王升日
【內容摘要】文章立足於中國與東盟區域文化交流合作的背景,通過分析廣西高校東盟音樂課程開設的意義及教學現狀,提出廣西高校東盟音樂課程開設的想法與建議。
【關鍵詞】廣西高校 東盟音樂 東南亞音樂 課程
隨著200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以及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全麵啟動,廣西以自身的優勢和創新,與東盟各國展開了多方麵的區域交流與合作。據媒體報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使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2002年開始,以東南亞風情為主題的歌舞晚會成為廣西各類商貿活動的重頭戲,每年一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音樂類活動聲名遠揚,吸引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演出,也讓廣西成為了中國—東盟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中心地區。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於2010年4月製定了《廣西與東盟文化合作行動計劃》,中國—東盟青少年培養基地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培訓中心、中國—東盟藝術人才培訓中心相繼在廣西成立,這也讓廣西與東盟各國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更為頻繁,不僅加深了中國和東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雙方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的發展。由此可見,中國與東盟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達到了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廣西經濟社會建設、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的宗旨。因此,筆者認為,在廣西高校開設東盟音樂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可行性。
一、“東盟音樂”的概念與課程開設的意義
(一)“東盟音樂”的概念
東盟(ASEAN)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簡稱。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穀舉行會議,發表了《曼穀宣言》,正式宣告東盟成立。東盟現有成員國10個,分別是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1個候選成員國:東帝汶。總麵積約446萬平方公裏,人口約5.6億。東盟10個成員國加上1個候選成員國,已經包含了東南亞地區的所有國家。由此可見,“東盟音樂”代表的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音樂,“不僅僅指馬來音樂、土著音樂、印度音樂、回教音樂甚或西方基督教音樂,而且還包括百多年來的華樂”。①東盟音樂課程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歌曲、樂曲、舞蹈、歌舞以及歌舞劇等。
(二)東盟音樂課程開設的意義
1.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首先,通過東盟音樂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了解東盟各國多樣化的音樂形式,拓寬音樂視野,理解音樂與文化的聯係。其次,學習東盟音樂,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2.使學生理解與尊重多元文化
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地區,其傳統音樂有上千種之多,頗為豐富。除此之外,“東南亞地區又是東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分別受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歐美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影響”,②所以,這裏也是世界上音樂文化最豐富、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開設東盟音樂課程,能夠增進學生對不同音樂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客觀、平等地對待世界上的各種優秀音樂文化,從而達到“課程方案”提出的“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