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的構想
藝術視角
作者:陳卉
【內容摘要】隨著大陸與台灣各方麵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兩岸關係已進入和諧發展階段,加強兩岸教育的交流合作,已成為兩岸高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熱切期望。文章從兩岸發展形勢出發,分析了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說明全麵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需要明確長遠的發展目標和製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提出了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的思路與構想。
【關鍵詞】兩岸高校 音樂教育 交流合作機製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與教育事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陸與台灣各方麵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兩岸關係已進入和諧發展階段,兩岸高等院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正熱切期望兩岸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而加強兩岸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交流合作,使兩岸的文化交流層次更高、內涵更豐富、領域更廣闊,增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建設兩岸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舉措,也是兩岸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兩岸文化人應攜手擔當起的共同責任。如何實質性地啟動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兩岸音樂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是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曆史。中國音樂文化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萌芽,經過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和演進,中國音樂已形成各民族和地區各具特色的多元化音樂文化,同時又相互融合,共同構成異彩紛呈的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統一體,以此決定著區域音樂文化發展方向。同時,中國音樂的胸懷始終向世界敞開,吞吐吸納,彙聚世界音樂文化精髓,使中華文化的樂章更加絢麗多彩。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過去千百年曆史中,大陸居民不斷遷過去定居,他們把語言文字、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節日禮儀、音樂文化等傳播到那裏,使大陸同胞與台灣同胞在血緣、語言、文字等方麵早已一脈相承、亙古未變。台灣同胞有著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優秀傳統,有著愛鄉愛土的熾熱情懷和自己當家做主的樸素願望。其獨特的曆史,成就了具有台灣濃鬱特色的文化。台灣音樂,既傳承中華傳統音樂精髓,又發展本土特色,更借鑒和吸收外來音樂元素,使中華音樂文化內涵更豐富。
音樂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記載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音樂與文化的連接,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了解,並加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教育是文化傳承、交流、創造的重要媒介,隨著海峽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兩岸交往日益頻繁,海峽兩岸在文化和教育領域的大融合,必然要求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交流合作,因此,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是中華民族文化融合的需求,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的構建迫在眉睫。
二、構建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需建立長效機製和規劃實施步驟
據中國台灣網3月10日北京消息,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是2013年兩會台灣團和政協台聯界別組關注的話題之一。由此可見,加強兩岸文化、教育的交流重要性。建立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是進一步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環節。
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的建立是要結合海峽兩岸高校的實際情況,要有超前意識,充分把握兩岸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既要找出兩岸共性,保持中華民族特色,又要發揮兩岸優勢,適應國際化需求。海峽兩岸高校交流合作機製的建立,需要明確長遠的發展目標和製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首先要明確海峽兩岸高校交流合作機製的主要內容,當中包括編寫製度規範、搭建平台渠道、協商重大問題、協調海峽兩岸政策等。其次,要研究如何通過海峽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讓海峽兩岸高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並最終形成一套製度化和規範化的長效機製。
兩岸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的建立,還需要由海峽兩岸組建專家顧問團隊,從專業的角度,對交流合作協議和機製進行研究和分析,吸納各方意見,形成可行性報告和工作步驟,提前進行規劃和部署。兩岸高校和社會各屆共同努力,盡早將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協議和機製作為兩岸合作交流的商討議題提出,通過探討和商議,一定能加快建立起對兩岸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有促進作用並行之有效的高校音樂教育交流合作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