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及其建造工藝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2 / 3)

關於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及建造技術的培養課程的開設在國內高校並不普遍,除了國內幾所較大的專業類院校建築、規劃或設計院係和一些普通的高職高專類學校的專業技術課程之外,幾乎沒有多少高校開設諸如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及其建造工藝之類的建築課程。所以,高校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在教育培養學生基礎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應把學生看作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提高學生對傳統建築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能力。

二、民族傳統建築的內涵

我國民族傳統建築曆經上千年的發展、演變,已經形成一門獨具民族特色文化、完整係統營造技藝和豐富建築藝術形式的體係。今天,中華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和建造工藝依舊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珍貴價值。

1.精妙的空間布局

民族傳統建築的平麵布局形式遵循傳統文化“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整體中軸線均衡對稱、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位列左右對稱,構成建築群院落整齊嚴謹、主次分明的布局風格,最終表現出建築“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文化內涵,以此宣告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威嚴和宗教道派的莊嚴與禮敬。民族傳統建築平麵布局的智慧在於,古人不僅把建築的平麵布局樣式當作是營造建築的基礎步驟,而且還借它體現人們的精神文化。

2.獨特的建築結構

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係之一的中國傳統建築體係有著自身特色鮮明的建築結構,黃河、長江流域因植被茂密,木材便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來構築住所。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我國建築就形成了以木構架為承重體係的東方建築結構體係,對比當代建築結構中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營造現代建築物,使用的營造原理與傳統的建築構架可謂異曲同工,不得不承認,早在幾千年前,我國民族傳統建築所產生“木構架”建築結構就蘊藏時代超前性及其實用科學性的寶貴建築技術價值。

3.文化與藝術的物質載體

作為物質載體的民族傳統建築凝聚了太多的曆史、文化、民俗、藝術的信息,大到空間布局,小到裝飾裝修皆保留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天壇祈年殿層層收縮的屋簷和圓攢尖,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受到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使祈年殿的建築形式營造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氣勢,表達了傳統建築文化映射的對傳統建築藝術的深刻影響力。同時,也從建築藝術的角度表現出傳統建築的豐富文化內涵,給民族傳統建築這一建築物質載體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和精神文化意義,將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同藝術的融合表現得淋漓盡致。

4.代代相傳的建造工藝

中國傳統建築體係發源於原始社會,形成於秦漢,成熟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數千年來,在無數代匠人的創新與傳承下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建築施工工藝。從宋代兩浙工匠喻皓的著作《木經》到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從明代的《魯班經》到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則例》,都對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的營造技藝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與傳承做了階段性、地域性或專業性的記錄和總結,這些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建築曆史長河中僅是滄海一粟,但在今天,它們仍然具有建築專業技術指導意義和曆史研究性,由此可見,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及其建造工藝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5.豐富多彩的各區域建築形式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民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逐步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築載體形式。從傳統民居建築來看,北方大部分地區傳統建築形式為木構架抬梁式、穿鬥式、混合式建築,南方多為竹木構幹闌式建築。除此之外,各地還有風格迥異、樣式豐富的建築形式,如碉樓式建築、土樓建築、窯洞建築等。各民族傳統建築形式的豐富多樣構成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顯示出傳統建築藝術和傳統建造工藝在各民族不同的曆史時期發展中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形成了我國民族傳統建築豐富多彩的建築形態。

三、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及其建造工藝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應該引起當今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因此,在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中開設“民族傳統建築藝術及其建造工藝”課程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傳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