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由思想觀淺析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題材創作(2 / 3)

二、思想觀與畫像石的題材選擇

畫像石所蘊涵的特殊意義,使我們不能從表麵去概括其題材的分類,以直觀印象去割斷內容之間應有的內在聯係,而是由畫像石內容的本身意義去對其比較,漢代人對畫像石內容的認知,即漢代人在思想觀上的體現。

漢代畫像石作為一種具有宗教性和祭祀性的藝術,無論其題材內容如何表現,都始終遵循其本質意義與思想觀念。它不是一種具有自由性的創作藝術,從開始誕生之時,就必須嚴格按照當時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觀去繪畫雕刻。

漢代人的思想中對宇宙的認知由四個方麵構成,即神、仙、人、鬼,這是漢人以原始信仰對其無法認知的範圍去理解。在現今,一般觀念中“神仙”是作為一體,而在漢代“神”與“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性質。東漢文學家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就解釋道,“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仙同僊,僊,長生僊去。”由此可以看出,“神”是作為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以造物主的姿態出現的,而“仙”是當人超越時間與空間觀念,肉身得以永存的個體,其生活在人間現實世界的仙山之中,並非永遠不可企及的天上。

所以,畫像石題材內容的表現,大體分為“神”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間”現實世界、“鬼魂”地下世界。其中,漢人對於鬼的認知由來已久。中國古代奴隸社會中,殷人“尚鬼”,凡事都取決於占卜,以求其統治穩定,而在《楚辭》與《山海經》中豐富的鬼怪之說,可以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普通的百姓階層畏懼鬼怪的風氣甚濃,正是因為如此,漢代文化思想直接繼承於戰國,所以,漢代中“尚鬼”依舊是祭祀的重要方麵。

而在“尚鬼”思想中,其最為核心的內容也是漢人所追求的,即“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認為人死後會變成“鬼”,具有賜予福祉或降於災禍的神秘力量。而以畫像石作為祭祀的作用,傳遞於祖先安撫死者之靈魂,可以福佑後代子孫,否則便降災作祟,使人不得安寧。

人作為最為微弱的個體,對“鬼”的敬畏,“神”“仙”的崇慕,在畫像石的繪畫內容之中表現出來,在其死後對生前遙不可及的仙界生活,懷有無限期待與盼望,以象征性的繪畫內容去表現自己的憧憬。而這種思想氛圍,大大豐富畫像石的實質內容,其中表現“人”的現實生活,“人”與“神”“仙”關係的畫像石題材繪畫,更是富有人性與情趣,也是畫像石題材內容中最好的體現。

三、思想觀與畫像石藝術題材創作內容表現

畫像石中人間現實世界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其中主要與曆史故事和古代宗廟祭祀有關。而漢代畫像石中對於曆史故事的選擇不是創作者隨意自由選擇的,而是嚴格按照統治階級所倡導的社會意識形態,去選擇與其相匹配的內容。所以,漢代畫像石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教化的功能,以利於統治者對於被統治階級思想的禁錮。

在山東嘉祥宋山畫像石中,描繪了“季劄贈劍”的故事。《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係之徐君塚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在畫麵中,以半橢圓形的墳丘為徐君之墓,頂部有枝幹狀似桃形之樹,墓側插著一把寶劍,地上有祭拜貢品,兩人俯拜在地,而旁邊兩人似乎指點議論什麼。畫像中所描繪的曆史故事,除了對於季劄崇高品質的讚揚外,更是對於儒家教義中“義”的宣揚 ,顯示思想對於藝術觀念的影響。

而在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畫像石中,《夏桀圖》描繪了一個男子右手執戈,左手直指前方。坐在兩名並排屈身跪伏的女人背上,旁邊還配有夏桀二字,表現了暴君的凶殘與荒淫。曆史中,夏桀曾狂妄自比太陽,而對於暴君統治無法忍受的夏人詛咒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這種曆史故事的選擇以及圖像的配置,鮮明地表達了儒家最核心的內容,即對於“仁”的古代帝王評價道德標準。希望統治者以夏桀亡國作為借鑒,實行仁政,以求得天下安寧。在先秦時期,對祖先的祭祀其中一種就是“獻俘”,即把戰俘作為祭品屠殺,安慰祖先靈魂的祭祀活動。畫像石中分為上下四層,第一、二層表現胡漢兩軍激烈廝殺的場麵,漢軍追殺胡騎,陣前臥著死去的馬匹與屍體;第三、四層,則表現勝利後的獻俘,以繩索牽捆胡人,獻所要祭拜的祠主。展現畫像石中重要的祭祀功能,也從繪畫內容中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