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思想觀淺析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題材創作
學術論壇
作者:楊子
【內容摘要】畫像石作為漢代古典藝術發展的巔峰,對後世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所創作的作品不僅顯露出漢代繪畫藝術高超的技巧,更是對漢人思想觀與價值觀的直接反映。從題材上來說,由真實存在的日常生活到曆史故事,再到虛幻的仙神鬼怪,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所能接觸到的各個領域。所以對漢代畫像石藝術題材創作的理解,亦是對漢代人思想觀的認識。
【關鍵詞】漢代 思想觀 畫像石 題材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民族交流頻繁,經濟空前發展,使其成為中國曆史第一個社會發展的巔峰。除此之外,它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絲毫不亞於唐宋藝術之精湛,其中畫像石便是最具代表的藝術作品。
漢代畫像石的留存,可以說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一筆。由史料記載得知,漢代美術已經相當發達,卻因為時間久遠,存世書畫極其稀少,今人無法窺其全貌。而畫像石的留存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使其成為研究漢代美術最重要的作品。同時,畫像石所表現出的豐富的繪畫題材,也讓今人了解、認識了漢代社會生活與文化思想的珍貴史料。
畫像石的創作中有著非常奇特的一點,在經過兩漢的發展直至高峰後,卻式微於後世,沒有繼續流傳下去,甚至長達千年被曆史所遺忘。史書中對其最早記載,來自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餘,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隱起,雕刻為君臣官屬,龜龍鱗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製工麗,不甚傷毀”。而此後數百年,再未有書著提及,直到宋代金石學興起後,才開始有關於畫像石的著錄。所以說,畫像石是漢代獨有的藝術創作品,要研究它的藝術題材創作,必須先了解畫像石盛行的原因與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觀念。
一、思想觀與畫像石盛行的原因
畫像石從其本身來看,基本上存於墓室、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之中。而這種存在地理位置,則說明它所擁有的祭祀性,即本質上來說,漢畫像石是一種以祭祀為目的墓葬藝術。《左傳·成公十三年》曾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由此可知祭祀對於古人的重要性,而由祭祀所蘊育的產物必然有其獨到之處,所以具有祭祀作用的畫像石無疑應是漢代藝術之精華。藝術的發展與其所處時代蘊涵的政治、經濟、文化必然有著密切的聯係。漢代不僅是地域範圍上的統一,在思想上,經曆春秋戰國先秦的“百家爭鳴”後,漢武帝選擇“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儒家學說中,論述孝者尤為甚。漢代帝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提倡“孝道”,以“孝”為社會主體氛圍。《論語》中說道,“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開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些都說明“孝”的重要,而漢代為了創造“孝”的思想,選拔官員以“舉孝廉”,官員除博學多識外,更需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漢人為了能讓“孝”最直接體現在物質表麵,選擇“厚葬”作為表現“至孝”的方法與手段,致使厚葬之風蔓延。
《晉書索琳傳》記載,“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曆代王陵中,無論墓地麵積或是陪葬品,都無法與漢代王墓相比。而這種社會氛圍使得畫像石作為有祭祀功能的藝術品,大量運用以彰顯後人對於先祖的孝心,這也是畫像石為何在漢代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代對畫像石大量的運用,說明必須以發達的經濟產業去支持厚葬與畫像石的雕刻,藝術創作活動,一般情況下需要大量的財力與人力。漢初時雖曆經戰爭,經濟相當困難,但經過“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經濟改革後,使得社會財富大幅度提高。《漢書食貨誌》說道,“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刺激了商業的繁榮,造成漢代商人富賈大量出現,使民間經濟能力得以提升。而正是這些豪族大戶的形成,讓“厚葬”在百姓之中得以實現,漢代畫像石以此契機得以發展。經濟的發展與“厚葬”思想的形成所造就的奢靡風氣,也是漢人從思想中體現的社會虛榮心與矜誇心理,更是畫像石在漢代盛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