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社會經濟文化對龍泉青瓷審美特征的影響(2 / 3)

禪宗是東方文化的奇葩,集中國儒釋道思想之精華,其講求韻味與餘情、空靈與疏淡的審美思想,對宋代文學、書畫甚至工藝美術的發展影響深遠。龍泉青瓷能在宋代大放異彩,達到曆史高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禪宗美學思想選擇的必然結果。

三、宋代文人畫對龍泉青瓷審美文化的影響

藝術是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如果說宗教畫反映了初唐社會幻想極樂世界的精神麵貌,“仕女畫”代表了盛唐上層社會繁榮富貴的審美風尚,③那麼,宋代文人畫則表達了當時文人士大夫乘興揮寫、遊戲筆墨的審美情趣。

蘇軾是當之無愧的大文豪與藝術巨匠,是宋代尚意新風的領袖人物,他在《書朱象先畫後》雲,“能文而不求舉,善畫而不求售,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而已。”蘇軾強調繪畫的非功利性和娛樂作用,他認為作畫要不媚俗於人,不逢迎於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他崇尚的是清雅悠遠的意境與天趣自然的內在精神。

蘇軾認為隻要有內在精神,有天然意蘊,“凡物皆有可觀”,山石花草、杯碗盤碟,都可以寄托情懷,慰藉心靈。他在《超然台記》中提出,“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蘇軾審美觀是宋代文人審美思想的代表,這種強調器物內在意蘊與天趣自然的審美理念,不但對宋代文學、書畫藝術的風格影響巨大,甚至對宋代工藝美術的發展也有不可忽略的影響,使這些姊妹藝術之間保持著相近的美學旨趣。杭間曾說:“即便如陶藝等技術性很強,純由匠人運作的門類,也能較好地體現同時代以文人為主流的審美思潮,並與繪畫結合,與藝術潮流保持同步,可以說在整個中國古代工藝美學思想史中,宋代的工藝美學思想是與同時代的哲學、美學思想步伐最一致的一個朝代。”④

“將宋瓷置於文化的背景下審視,我們體會出一種意味之美……它蘊含在宋瓷中,也表現在宋代文人畫和宋瓷裏”。⑤正因為文學、書畫與工藝美術有著相近的美學“意味”,這些姊妹藝術之間必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從書畫與工藝美術的影響上看,宋代文人畫對龍泉青瓷裝飾風格的影響顯得尤為直接與深刻。如南宋龍泉青瓷圖案裝飾就以筆簡意足、疏淡簡遠為主要特征,寥寥數筆,極為生動而富有韻味。對此,朱伯謙在《龍泉青瓷簡史》中寫道:“寥寥幾筆就是一尾搖鰭擺尾活躍於水草中的遊魚,或是幾朵含苞欲放的蓮花和迎風搖曳的荷葉。……這一幅幅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的畫麵,說明本期(南宋)瓷器的裝飾,已由以前呆板的圖案轉變為生動活潑的寫意畫。”⑥雖然龍泉窯的能工巧匠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大夫相比,在文化涵養上有文野、精粗之分,但那些青瓷畫工的審美理念與繪畫技法,或直接,或間接,但必然會受到文人畫家的影響,因為他們很清楚哪些產品更易受到藏家的歡迎與喜愛。從實物上看,龍泉青瓷裝飾繪畫風格,由北宋時的繁複、呆板變成南宋時的簡潔、生動,與文人畫所追求的疏淡簡遠、流暢寫意的審美思想是一致的。

四、宋代對外貿易的發展對龍泉青瓷審美文化的影響

宋代朝廷一直重視海外貿易,推出了許多有利對外貿易的政策措施,先後在廣州、泉州等處設立對外貿易機構,並派內侍到海外招徠貢市貿易,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建都臨安,經濟實力很弱,急需重建社會秩序,為補充經濟不足,大力發展陶瓷對外貿易,加上龍泉地處東南,受戰爭破壞小,水上交通運輸方便,以及航運技術的發展,產品通過甌江直抵溫州,再由海運出口,可銷往亞、非、歐三大洲,這些因素都大大促進了龍泉青瓷對外貿易的發展。

宋代龍泉青瓷熱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其深層原因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因素。這些國家無論從其曆史淵源、人文理念還是生活習慣上,都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聯係,都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在崇尚自然美的同時,一方麵受中國的影響,具有東方的美學思想;另一方麵,或許由於其內心潛在著灰心、膽怯、心中無底,對人對物都懷有某種歉疚的潛意識,使日本人對悲傷、痛苦、失望、淪落寄予了較深的理解和同情,進而表現出對自省、寂寞、孤獨的偏愛。因此,自然、閑靜、幽玄的情緒綜合構成了日本審美的主要情調”。⑦日本人“灰心、膽怯”與宋代文人的心境有些相似,他們崇尚的“自然、閑靜、幽玄”之意趣,正是龍泉青瓷所傳達的審美精神。所以,日本人對宋代寧靜優雅的龍泉青瓷倍感親切,喜愛有加。對此,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研究士金英美先生說,南宋在社會文化方麵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當時社會領導者引領了這種對中國文物的收集,日本許多文字記載中,都有關於龍泉窯青瓷的。在日本許多縣及首裏城等地都發現了大量古代流傳下來的龍泉青瓷,反映了當時日本人特別喜愛龍泉青瓷”。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