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社會經濟文化對龍泉青瓷審美特征的影響(1 / 3)

宋代社會經濟文化對龍泉青瓷審美特征的影響

學術論壇

作者:王澤玖

【內容摘要】龍泉青瓷是宋代陶瓷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粉青和梅子青為代表,產品遠銷亞、非、歐三大洲。龍泉青所蘊含的如冰似玉、雋永、空靈的文化內涵,散發著溫文爾雅、超凡脫俗的藝術氣質,與宋代社會政治、哲學、宗教、書畫藝術以及外貿經濟等因素有著極其重要的聯係,這是龍泉青瓷在宋代發展到曆史巔峰狀態的更深層次原因。

【關鍵詞】龍泉青瓷 禪宗 文人畫 陶瓷之路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繼漢、唐之後的第三個繁榮時期。宋代不但科技、文學、藝術高度發達,而且陶瓷等手工業也取得了曆史性的輝煌成就。龍泉青瓷是宋代陶瓷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為代表,色澤純淨,猶如美玉,深受海內外人士喜愛,遠銷亞、非、歐三大洲。宋代龍泉青瓷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龍泉窯匠師的努力,更離不開宋代政治、經濟、哲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的影響。

一、宋代社會政治環境對龍泉青瓷審美文化的影響

相較於唐代,宋代社會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政治上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廣開科舉之門,使一大批出身寒微的人走進了權力中心,實現了政治權力對平民階層的廣泛開放。經濟上實施了一係列興業利民措施,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的繁榮發展。文化上大興文教,造紙業、刻版印刷業得到迅速發展,大量儒釋道典籍的結集刊行,使宋代文化發展迎來了繼唐代之後的又一高峰。①社會環境上,宋代言論寬鬆,士人縱論天下大事。但是,因重文輕武及相應的軍事製度限製了軍事力量的發展,導致防務廢弛,邊防不振。總之,宋代政治寬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軍事卻孱弱不振,百姓自始至終都生活在北方蠻族的陰影之下。

宋代經濟的富足與軍事的積弱,直接影響了文人士大夫的群體性格,使宋人失去了漢唐那種博大開闊的眼界與奮發向上的理想,代之而起的是寄情山水、遊戲人生的享樂型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因此,宋代從皇帝到士大夫,皆集風雅詞客為一身,入世做官,出世做仙,品茶鬥酒,吟詩作畫,可以說,他們一生都沉淫於享樂文化之中。於是,宋人的審美文化也就在享樂型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相對於唐朝國強軍壯、名震四海,宋代則是國弱軍疲,偏安一隅。由此,唐宋兩代生發出的審美文化截然不同:唐人崇尚的是強者的激情,以及表現出氣吞雲夢、雄壯豪邁的陽剛之美;宋人抒發的則是弱者的憂思,他們更喜好淡泊閑適、寧靜優雅的陰柔之美。

隨著宋代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社會上出現競相收藏名人字畫、精美瓷器之風尚。為適應和迎合當時以“尚韻”為美的審美需求,各地瓷窯競相模仿、創新,以致新的釉色、造型和裝飾手法層出不窮。龍泉窯在這一大環境下,通過對坯料、釉料及燒造工藝的改革,燒出了著名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兩大品種,形成了含蓄典雅、端莊雋永的藝術風格。龍泉青瓷這種能媲美翡翠的審美特征和素雅簡練的造型,正符合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溫文儒雅、沉穩內斂的心理需求,所以大受社會有閑階層的歡迎和厚愛,龍泉窯也迎來了曆史發展的巔峰時期。

二、宋代禪宗思想對龍泉青瓷審美文化的影響

禪宗是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佛教思想,它興於唐卻盛於宋。禪宗對宋代文人的行為方式、藝術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南宗慧能大師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詩道出的正是“頓悟成佛”的禪宗思想,提倡人要“淨心”觀照宇宙萬物,才能體悟萬物之本質和生命之意義。人“成佛”還是“成凡夫”都在一念間,有與無、彼與此都沒有絕對的差異和界限。所以,一念間之轉換,便能領悟到人生之真諦。這種境界,對宋代文人斷除煩惱,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和諧,無疑是極好的歸宿,因此,參禪悟道很快就被他們所接受,並盛行一時。受禪宗思想影響,宋文人困頓之心豁然開朗,於是寄情於山水,遊藝於書畫,疲憊之心終於得到徹底的宣泄和放鬆。

禪宗思想深入到了宋代文人的心靈深處,不但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態度,更影響到了他們的意趣愛好與審美情趣,從而逐漸建立起簡約、淡雅的審美觀。以粉青、梅子青為貴的龍泉青瓷,色澤柔和、清澈透明,給人以寧靜、悠閑、舒適的心理感受,這正與禪家“空靈”“虛靜”的審美境界相契合,是禪宗所提倡和追求的心境。中國美術學院陳淞賢說,“龍泉青瓷是一門‘禪’的藝術,它的審美移情,並不完全依賴於視覺,而更多的依靠心覺,甚至是聽覺、觸覺,它主要是通過‘心悟’進入審美境界,因此,它排斥一切有損於成色的人為加工。”②的確,許多宋代龍泉青瓷常素麵無紋,價值卻像玉器一樣,隻在於其形製、顏色,以及那種圓潤的觸覺,看似為普通的生活器物,卻帶有深刻的精神內涵與藝術韻味,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文人進入禪道的境界,是其理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