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學術論壇
作者:郭立紅 馬駸
【內容摘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錦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塊瑰寶,但同樣正麵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需有責任感、緊迫感與使命感,並在傳承與發展這一問題上做出切實行動。
【關鍵詞】音樂非遺 傳承探討 實踐
福建漳州是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根植於深厚肥沃土壤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錦歌”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塊瑰寶。然而,由於現實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人們審美的轉變,漳州錦歌沒有得到青年觀眾的喜歡,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命運一樣正麵臨危機,甚至瀕臨失傳。雖然社會各界一直對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問題進行著廣泛的探討和實踐,政府對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著積極的、新的有益嚐試,文化館、中小學、民間藝人等都在進行研究與普及,但真正堅持並研究得深入的人並不多。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感、緊迫感與使命感,特別是高校傳承與發展要有切實行動。為此,漳州師範學院藝術係2007年以來,從教育保護、音樂創新和學術研究方麵,對高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實踐。
一、教育保護
1.高校音樂專業傳承環節的設置
(1)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音樂專業的課程建設裏,納入教育環節中,成為專業的必修課授課環節。學生通過選修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樂器,在樂器的學習實踐中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音樂形式。其實,音樂的重要表達方式除了人聲就是樂器,在必修課裏開設漳州錦歌的特色樂器有月琴、洞簫、南琶,還有打擊樂四寶、拍板,特別是用喝功夫茶的小茶杯疊在一起,運用特殊的奏法產生奇特的音效,這些傳統的奏法及豐富的彈唱技巧,看似簡單,卻能給學生帶來無限樂趣,從而使其了解到本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多彩多姿,體會到本土音樂的韻味、節奏變化、旋律的豐富及即興表演的高質量,這是傳承的突破口之一。
(2)後續課程的設置。傳統樂器學習之後的後續課程設置上應多樣安排,如,閩台閩南語民歌、閩南歌曲創作、地方戲曲音樂、閩台少數民族音樂、民間音樂采風,特別是學生的論文寫作課,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田野考察、錄像、錄音、攝影、筆錄等方式采集本土原汁原味音樂的第一手資料,感受本土音樂風格,發現和搜集閩南民間音樂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風俗、儀式。在學生論文選題上大力提倡研究地方本土音樂和音樂教育活動,設置這樣的教學環節,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可以極大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麵,並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采風整理,逐步完成對音樂遺產的存儲和整理。學生在“非遺”傳統音樂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對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和愛好,最終形成學習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傳承環節。漳州師範學院藝術係在6屆的276篇畢業論文中,選擇對本土音樂研究的共有56篇,占畢業論文總篇數的 20.2%,並逐年增多。
2.音樂類“非遺”引入高校公共選修課
培養觀眾、普及推廣是極為重要的,每個地區都有獨具地方色彩的音樂品種。如,漳州師範學院藝術係在全校公共選修課《音樂鑒賞》中,不僅講授音樂知識、音樂欣賞,還專題介紹本土音樂“漳州錦歌”的來曆、形成、興盛、傳承及音樂特色,學說閩南方言,觀看由方言演唱的錦歌和學生對本土音樂采風拍的DV。當看到年輕人上課時雙眼發光,感到他們的享受、喜悅和感動,特別是看到自己學校學生演出的場景更覺親切。因此,通過這一形式讓在校學生在欣賞課上認識鄉土音樂“錦歌”,改變他們對傳統藝術的想法,引導學生對傳統音樂產生興趣,集聚人氣,培養觀眾,擴大影響,也培養了直接和間接的愛好者和追隨者,這是活態形式傳承之一,也是把錦歌引進高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現。
二、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堅持傳統,不是固守老法,因為時代在前進,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發生變化。從音樂上創新、改進演唱形式、對服裝進行大膽的設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樂上的創新
(1)自覺地根植於傳統音樂文化的土壤中。可以說,離開本劇種的音樂母汁,任何音樂形式都將失去其靈魂和價值。在創作時努力將傳統思維方式與現代音樂觀念有機融合,盡量發揚錦歌的特點與優勢,同時將現代音樂創作技巧,如主題音調貫穿發展、複調、和聲、對比、模仿等技法加以綜合運用等,隻要是有利於錦歌音樂繼承和創新的因素,都兼收並蓄,巧妙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