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探索
學術論壇
【內容摘要】大學音樂鑒賞是教育部為提高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藝術修養而開設的專門課程,吉林藝術學院作為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的高等藝術院校,為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了大學音樂鑒賞通識課程,麵對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他們自身即帶有一定的文化特質,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需求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擴展學生的視野,實現優勢互補,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音樂鑒賞 吉林藝術學院 非音樂專業 通識課 教學探索
早在20世紀初,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學說,他認為“藝術是整個民族素質得以提高和振興的關鍵”,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在現代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這個學說觀念雖飽受爭議但影響頗深。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非常重視,教育部幾次發布文件並進行督導檢查,使得普通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得到較大的發展。大學音樂鑒賞課就是教育部為提高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藝術修養而開設的專門課程,通過對音樂的欣賞活動,喚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目的。在199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關於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高尚的馬克思主義審美觀和藝術觀,使他們抵禦各種落後的、錯誤的、腐朽的美學思潮的影響和幹擾,目前各高校以先開設大學音樂鑒賞、大學美術鑒賞等課程為宜。”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後,我國大多數普通高校陸續開設了音樂選修課程。2006年3月國家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公共藝術課程做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麵和諧發展。”至此,該方案以國家教育法規的形式對高校音樂教育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將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欣賞課程納入各專業本科的教學計劃中,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一門課程,並且要通過考核。為嚴格執行國家教育部的規定,吉林藝術學院也為在校學生開設了大學音樂鑒賞通識課程。吉林藝術學院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擁有表演、造型、綜合、城市藝術四個校區,設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戲劇影視學院、舞蹈學院、新媒體學院、動漫學院、藝術教育學院、文化藝術管理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城市藝術學院等14個教學單位,基本涵蓋了國家專業目錄內的各個藝術類專業,學院的大學音樂鑒賞課是為非音樂專業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
一、運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根據學生專業設置課程內容
吉林藝術學院每年在不同校區開設大學音樂鑒賞通識課程,作為非音樂專業學生選修的通識課,麵對的是各個專業的學生,他們自身即帶有一定的文化特質,因此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照顧到非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擴展學生的視野,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專業的需求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實現優勢互補。
1.表演校區選修本門課程主要以戲劇影視學院以及舞蹈學院相關專業學生為主,教師課程選擇的內容就應以影視作品配樂或舞蹈音樂鑒賞為中心,學生在欣賞舞蹈、影視作品的同時,可以切身感受到音樂與專業的緊密聯係。比如,我們就曾經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了電影《鋼琴師》的配樂片段,這部電影是根據二戰期間一位波蘭籍猶太鋼琴家的真實經曆創作而成的,影片中的鋼琴師為躲避納粹的迫害,在華沙的猶太區裏忍饑挨餓、四處躲藏,但仍時時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生死攸關時刻鋼琴師以自己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名德國軍官,鋼琴師最後在這位德國軍官的保護下終於挨到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的音樂片段是影片中鋼琴師為證明身份而為德國軍官演奏鋼琴曲的段落,這段音樂作品選用了浪漫主義時期波蘭著名作曲家肖邦的鋼琴第一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這首鋼琴敘事曲的同時,又給學生詳細解讀了浪漫作曲家肖邦的生平與創作:被譽為“鋼琴詩人”的肖邦,是西方作曲家中少有的一生以鋼琴音樂創作為中心的作曲家,看似柔弱的身體裏卻有著一顆堅強的愛國心,他的音樂創作曾被舒曼譽為“掩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當教師在課堂上講到肖邦雖客死異鄉,但他的愛國之“心”仍輾轉由親人帶回祖國波蘭安葬,學生們無不被肖邦的“悲情人生”所感動。我們還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講述鋼琴教師克魯格夫人和獄中音樂天才傑妮的德國電影《四分鍾》的配樂片段,影片講述了克魯格夫人用鋼琴將“頂著殺人犯罪名的叛逆女孩”傑妮一步步引向了德國青少年鋼琴比賽,給了她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天賦、對音樂的愛和夢的機會,影片中隨時迸發的富有表現力和想象力的音樂,成為影片劇情和角色的完美注腳。影片的高潮段落是飽受俗世摧殘、衝破重重阻礙的“叛逆女孩”傑妮,在鋼琴教師克魯格夫人以畢生的名譽為代價換來的四分鍾裏,在音樂的殿堂“德國歌劇院”的舞台上為評委和觀眾奉獻了精妙絕倫的鋼琴演奏,影片中傑妮演奏的是浪漫主義時期著名作曲家舒曼的《g小調鋼琴協奏曲》,當美妙的樂音在教室裏響起,學生驚歎聲一片:“太好聽了!”一堂課下來,音樂與影視、舞蹈等藝術作品的完美結合,常常令學生震撼不已,學生常會慨歎:“一部好的音樂作品真的可以令一部影視作品回味無窮,一首好的音樂可以令舞者的表演更加激情澎湃、淋漓盡致”。這種寓教於影視、舞蹈作品欣賞中,瞬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融學習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範圍之內的上課方式,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達到藝術教育與審美能力提高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