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織體風格性概論(1 / 2)

音樂織體風格性概論

學術論壇

作者:高誌利

【內容摘要】音樂織體的認知和寫作是作曲專業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現行的多聲部音樂教學內容和範圍還比較局限,文章通過對音樂織體的風格性論述,試圖從西方音樂發展的整體曆程來拓展對音樂織體的認知維度。

【關鍵詞】音樂織體 音樂形態 多聲部寫作 音樂風格

織體(texture)一詞是“音樂作品中各音縱向結合(見和弦)和橫向進行(曲調線)的結構形式”。①對於其研究和教學主要是音樂學院作曲係的作曲和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對於音樂學係的西方音樂史專業也有所涉及,隻是上述專業對於織體的教學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作曲專業的主科教學為主,其代表有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徐源的《音樂織體學綱要》、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張肖虎的《音樂的織體及織體寫作》(理論作曲學科試用教材),還有雲南藝術學院李漢傑的《音樂織體學概論》。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的研究主要是和聲學專業的著作及論述,其代表有武漢音樂學院作曲係謝功成、馬國華、童忠良、趙德義著的《和聲應用教程》,四川音樂學院作曲係黃虎威的《伴奏音型樣式》等。複調音樂專業研究的著述較多,如上海音樂學院作曲係林華的《複調音樂簡明教程》等。曲式學和音樂分析學專業也有所論及,如張肖虎的《音樂結構與作品曲式分析》中的相關章節等;配器專業的研究主要是以管弦樂的織體為主,國內外譯著、專著也有許多,以上海音樂學院楊立青的《管弦樂配器教程》為最新成果。可以說,對於織體的教學和研究貫穿於作曲主科和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教學和研究的整個過程。但是,不同的專業、學科對於它的“焦點”是相異的。透過西方音樂發展的整體曆程,從音樂形態的視域來看可以劃分為單聲織體和多聲織體,多聲織體又分為主調音樂織體和複調音樂織體。

談及織體的風格性必然涉及音樂風格的問題。“音樂風格從某一時代、某一地區、某一民族以至某一作曲家的相當數量的代表性音樂作品中顯現出來帶有共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常與音樂流派相聯係,如歐洲古典樂派風格、浪漫樂派風格……”②再看音樂流派的釋義——“音樂流派又稱‘音樂學派’‘樂派’,廣義概念相當模糊,常用來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術手法規範、結構思維、音樂語言規律和表演韻味的音樂。音樂流派受特定的社會思潮和美學觀念製約,在音樂史上,思潮和觀念往往被稱為‘主義’,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③所以,研究音樂風格往往和音樂流派緊密聯係在一起。按照西方音樂風格發展史的脈絡,西方音樂曆經古希臘、羅馬時期音樂、中世紀音樂、文藝複興時期音樂、巴洛克時期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浪漫主義時期音樂、20世紀音樂。縱觀西方音樂的千年發展,音樂織體從單聲織體發展到多聲織體,由複調音樂織體演進為主調音樂織體,再到調性音樂的解體,音樂織體在20世紀以後又趨向於多元化和複雜化發展。

一、主調音樂織體的風格性

上文列舉的作曲主科與和聲學專業有關音樂織體的研究著述,多以主調音樂織體為主。按照西方音樂風格發展史的觀點,主調音樂織體是在複調音樂織體的基礎上演進而來的,很難用準確的時間來界定。有學者總結為,18世紀中葉,對於這個問題應屬於音樂史學的研究範疇,因為早在巴洛克晚期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些作品中已經可以看到主調音樂織體的印跡,如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第一首前奏曲,用現在所學《和聲學》的知識完全可以分析,而類似的情況,如《眾讚歌》等作品也是如此。但是,大量的研究巴赫的作品是在複調音樂織體的教學和研究當中,現行的和聲學課程講授的內容所涉及的作曲家、作品基本上都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也就是所謂的“共性寫作時期”的作曲家、作品。以在國內普遍使用的蘇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作曲係和聲教研室的斯波索賓等4位專家所著的《和聲學教程》為例,這部專著可謂所有音樂學子必修的教材,翻看課後所留的分析作業便可明晰,大多以貝多芬和肖邦的作品為最,再輔以蘇聯和俄國一些作曲家的作品。這樣,學生學到的主調音樂織體若從音樂史學分期來講就是古典時期(還是維也納古典)和浪漫時期(僅前、中期)作品的音樂織體,再往前、往後的曆史時期的很少提及。這樣,培養出來的音樂人才對於主調音樂織體的認知和寫作顯然是有局限的。對於浪漫主義中、後期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的音樂織體的分析又該如何?如瓦格納、馬勒等。再回到上文論及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具有主調音樂風格的音樂織體的認知又該放在何處研習?雖然現在作曲係又給研究生開設了和聲藝術發展史之類的選修課可以補充一下,對於綜合院校音樂院係普修的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所講授的,主調音樂織體的教學內容恐怕就更加“潦草”,聽到的織體類型也就是“車爾尼的練習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