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織體風格性概論(2 / 2)

二、複調音樂織體的風格性

現行的音樂院校的教學體製,和聲學這門課程是作為複調音樂課程的先行課程來設置的,所以,這裏就對主調音樂織體先行論述。但是,如若按照西方音樂風格發展史的脈絡來看,應該是複調音樂織體在前,因為作曲技術理論的課程設置有一定的考慮,因為現在的複調音樂寫作課程學習的是調性對位寫作技術,必須有和聲學課程來做基礎。但是,國內的複調音樂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巴洛克晚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處時代的對位技術為主。從複調音樂的發展來看,最早的複調音樂是產生在公元9世紀的奧爾加農,一直發展到18世紀中葉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離世,至此,音樂織體才逐漸演進為主調音樂織體。可以說,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織體的發展主要是以複調音樂織體為主,在作曲技術理論的課程體係裏,所接觸到的寫作技術僅僅是18世紀的調性對位技術。如若接觸到西方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量的音樂作品,對其複調音樂織體又該如何分析和解讀?在上文列舉的織體研究著作當中,上海音樂學院林華的《複調音樂簡明教程》已經涉及於此,開始了一些嚐試,豐富了巴洛克以前的曆史階段的複調音樂織體的寫作技術。

總之,關於音樂織體的風格性問題是一個非常浩繁而宏大的專題,需要眾多的學者、專家長期、不懈地努力,從而獲得更多有益的科研成果以有助於教學。

注釋:

①②③繆天瑞.音樂百科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768、718、722.

作者單位:新疆天富熱電股份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