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韋伯單簧管協奏曲的藝術特色(2 / 3)

所謂“古典的”,準確地說,原是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的古代”,那是西方文明兩個偉大的時期。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丹納曾經說過:“所謂古典,就是不需要重寫的東西,而且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同樣,古典音樂不僅會永遠地傳承下去,而且將在不斷的嚐試和發展中成為一種永恒的時尚。由於信奉“適當的比率”和自然平衡的原則,使得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迥異於其他時期。實際上,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在考慮音樂結構時都遵循這一基本概念:一種調性間平衡的概念,給予聽眾音樂如何進行的明確感覺;段落之間的平衡,聽眾在聆聽一首樂曲時可以準確地知道即將出現的內容。作曲家的創造性隻是對這個作曲係統和輪廓稍加變化,而不是機敏地或富有進取精神地創作出樂曲來使聽眾著迷或驚奇。

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正是繼承了這種風格,那種濃墨重彩讓位於優美、纖細的精雕細琢,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極盡裝飾之能事的樂曲。韋伯的單簧管協奏曲代表作《小協奏曲》甜美動人,歡快而又優雅。將畫麵轉換到音樂之上,充分發揮樂器自身的作用,填補音符跳躍間的空白。最後讓大提琴和木管嫋嫋散去,悵然中的美好和雅致,彬彬有禮而又書卷氣充沛,隻有在古典樂中才能找到。

(二)浪漫而又傳統的音樂語言

韋伯不是像貝多芬那樣思想深邃、大氣磅礴的音樂家,他是即興式的音樂家,他的靈感如節日的焰火,是在瞬間點燃迸發,他又是那種人情味濃鬱的音樂家,從不刻意去用音樂表現單純的思想。他的作品更多表現浪漫詩情的閃爍和對幻想手到擒來的表現上。音樂家中,德彪西對韋伯最為推崇:“他的大腦駕馭了一切用音樂來表現幻想的著名方法,甚至我們這個樂器種類如此繁多的時代,也沒有超過他多少。”因此,聽韋伯的作品,不會因思想或時代而產生隔膜,雖然過去了近200年,我們聽他的音樂作品還是那樣親切,因為幻想和人情味不分時代而為我們人類所共有。

韋伯特別注意單簧管的音色,因為單簧管既能表現憂鬱情緒,又能表現歡樂的場麵。他為單簧管寫了一首小協奏曲和兩首協奏曲。《f小調第一單簧管協奏曲》開始為快板,戲劇性音樂和哀歌般的音樂交替出現,憂鬱的情緒預示著將來《自由射手》中的“狼穀”的陰森場麵;中間的柔板在一段單簧管與3支圓號的對話,使人聯想到德國森林的景色。《降E大調第二單簧管協奏曲》的終曲采用了波洛奈茲舞曲的節奏,韋伯非常喜歡這種舞曲外向的粗獷性格,他追求歌唱般的風格,本質上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韋伯是一個用真誠對待藝術的人,用他年輕的生命和真誠的心靈,來提升自己和音樂。

二、韋伯在協奏曲中的技巧運用

韋伯曾為單簧管寫作了3首非常傑出的協奏曲。這3首協奏曲是1811年的作品,當時單簧管還很少被當作獨奏樂器。韋伯之所以這麼早就寫作單簧管協奏曲,是因為當時的慕尼黑宮廷樂團中有一位叫貝爾曼的單簧管名師。韋伯為他譜寫這首協奏曲,並由他首演。

《c小調單簧管小協奏曲》曾使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深受感動,後來由於國王的委托,韋伯就進一步寫作OP.73、OP.74兩首單簧管協奏曲。此首單簧管小協奏曲是為了充分展現單簧管名家貝爾曼的演奏風格而作曲,音樂中隨處可見浪漫但有點陰暗的色彩感,以及頗為華麗的快速音群,某些段落甚至出現歌劇作曲家所擅長的戲曲式寫法。總而言之,此首單簧管小協奏曲乃是浪漫樂派單簧管樂曲的先驅之作。

第一樂章:不很慢的慢板,c小調,3/4拍子。這個隻有37小節的樂章,從好像在敘述某一悲劇故事的序奏開始,立即顯示歌劇序曲般的性格。此曲雖然由三個樂章構成,卻接連演奏。

第二樂章:行板,降E大調,2/2拍子。主題與變奏。管弦樂在伴奏上,把表情豐富的主題由單簧管呈現出來,隨後的變奏曲也隻有兩段,末尾隻剩下木管和定音鼓,速度轉慢後,單簧管下降到最低音後靜靜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