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琵琶演奏放鬆狀態的思考(1 / 2)

對琵琶演奏放鬆狀態的思考

學術論壇

作者:劉靜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琵琶演奏中放鬆與緊張的理解與思考,分析琵琶演奏中出現的技術動作僵緊的原因,並對左右手的放鬆技術操作做出了理論聯係實際的論述。

【關鍵詞】靜態運動 儲備能量 合理有序

放鬆是所有學習演奏樂器者必備的一個基本條件。隻有具備良好的放鬆狀態才能使學習者步入學習樂器的正確軌道,熟練掌握樂器的演奏技巧,充分表達樂曲內涵,抒發相應的思想感情,從而進入一個較高的藝術境界。對於琵琶的演奏也不例外。

放鬆是相對於緊張而言的。嚴格來說,人的身體沒有絕對性的放鬆,隻是一種相對性的用力和不用力。身體的某一部分運動時用了多餘的力量,而且持續用力,就是緊張。身體某一部分所用的力量,能維持在達到這一運動所需用力的最低程度上,就是放鬆。

在人體的一切運動中,都有動態運動和靜態運動兩種形式。動態運動是我們所指的肌肉群收縮運動,而靜態運動是指肌肉群隻能做維持性的工作,並不做收縮運動。筆者所指的放鬆就是靜態運動。放鬆是在靜態運動中做動態運動,而不是在動態中做靜態運動。也就是說,要在放鬆的狀態下用力,而不是在用力的狀態下放鬆。一切運動都必須在一個靜態運動的前提下才能得以進行,沒有靜態運動,我們無法儲備能量,進行下一次肌肉收縮的動態運動。

動態中的靜態運動也就是我們常說演奏狀態的放鬆。演奏狀態的放鬆是以肌肉群合理有序的分工,協調交替的收縮、複原所產生的平衡,以及動作心理和音樂心理的和諧來體現的。完全的放鬆幾乎是不存在的。在彈擊琴弦時,手指在接觸弦的一瞬間肌肉收縮,做動態運動。除此之外,肌肉隻做維持性的工作,都不應用力。也就是說放鬆是為了儲備能量再次用力,沒有放鬆就不可能保證演奏的速度和質量。並且,演奏動作的技術技巧難度越高,動作自動化反應程度越高,對放鬆的體驗就越細微,理解就越深刻,越準確。在演奏過程中用力與放鬆要不斷地交替進行,它們是因同一目的而聯係在一起的矛盾對立的統一體,人體各部位的有機協調運動,使這一矛盾達到了和諧、統一。

演奏不放鬆,動作僵緊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一是初學階段強調聲音的音量與響度,或片麵強調學習進度,忽略基本技巧的技術含量的訓練與強化訓練,演奏處於勉強應付吃力狀態,造成動作僵緊。

二是沒有理解臂重在技術條件下的合理釋放與一般用力感覺的本質不同。將臂重簡單地理解為全臂的力量,使勁代替了臂重的功能,從而失去動作的彈性,產生僵緊感。

三是獨立技術動作基本準確,連貫演奏中卻頻頻失誤,動作交接過程中沒有掌握動作連接與動作轉換技術而產生的心理負擔,引起僵緊。

四是對低水平示範和演示的簡單模仿,或者對高水平演奏的盲目效仿,都會造成演奏技術與知覺分離,從而產生動作生硬與失調。

五是在完成必要的動作組織之前,過多地強調變化表現,使表現性技巧失去了重要的基本技術的支持。從而造成演奏中的僵緊感。

琵琶演奏者對協調感覺的體驗與分辨是不同的,對運動必須的緊張和非正常僵緊的分辨能力也有差異,嚴格、合理、有效的訓練可以強化和提高這種分辨能力。

彈奏任何技巧首先都要讓學生從心理上做到放鬆。放鬆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作為,任何一種作為來做放鬆都是一種緊張,所以,學生在練習中必要體會放鬆的感覺,一種無為的體驗,並要樹立自信心,能夠敢於麵對困難。其次,就是要有耐心。慢練是解決緊張最有效的辦法。要把每一技巧動作分解,耐心理性地分析。耐心慢練每一個技巧動作,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下麵筆者針對琵琶彈挑、輪指技巧來說明如何進行具體的放鬆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