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琵琶演奏放鬆狀態的思考(2 / 2)

右手輕輕地搖擺幾下,以保證手與手腕得到充分放鬆,慢慢地抬起小臂,放在一弦的上方,不要與弦有接觸,小臂與大臂垂直,小臂與麵板平行,相聚約有一拳遠,手腕微隆起,大指與小指自然彎曲,指尖相接,虎口呈圓形,其餘三指自然彎曲,手型呈圓形。食指主動出擊,彈弦的一刹那手指要迅速有力、又短又快地“彈”出去,隨之便放鬆回到原位。隻在擊弦的瞬間用力,擊弦的前後都要放鬆,不要持續用力,且手臂或小臂不要幫助用力。拇指做挑盡量彎曲小關節,擊弦和伸直必須是同一個動作。指甲觸弦要淺,用指甲尖端擊弦。隻有頸、背、肩、臂、肘、腕、虎口及手指各關節放鬆,才能把力量運到指尖上,聲音才會有彈性和穿透力。

挑的放鬆狀態是和食指彈一樣。演奏時不要用蠻力,無論是演奏多大強度的音符,用力時不能使琴弦的振動超越規限的空間,手指對弦所釋放的力度,也不能超越樂器本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否則聲音就會炸裂。

輪指要求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與麵板基本平行,處於放鬆狀態,右手呈半圓形,保持一種圓形的結構框架。食指主動擊弦彈出後,放鬆停留在外,不要收回,拇指下移至中指指尖上方;中指主動擊弦彈出後,放鬆停留在外,不要收回,拇指下移至無名指指尖上方;無名指主動擊弦彈出後,放鬆停留在外,不要收回,拇指下移至小指指尖上方;小指主動擊弦後,放鬆停留在外,不要收回;拇指挑弦,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借用拇指挑弦的瞬間迅速收回到原始狀態,準備進行下一個周期輪指的演奏。輪指在琵琶演奏技巧中是最難操作的一種演奏形式。輪指出音均衡統一,流暢生動,鬆弛是不可缺少的首要條件。然而,放鬆不等同於懈怠,手指不能無力地從弦上擦蹭而過。無論是演奏如何細弱的音色,最終手指的力點必須與琴弦有一個交接點撞擊的過程,否則就會發出虛散的聲音。

我們一再強調放鬆,因為一切運動都必須在鬆弛的狀態下再進行用力,運動的規律即是放鬆—用力—再放鬆。如果違背了這個運動規律,演奏就無法正常、持久地進行。我們要在練習的過程中用心去體會放鬆的感覺,用耳去聆聽放鬆的音色,身心的鬆弛才會創造出通透、鬆弛、圓潤、美妙的音樂。

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走過3000多年。其承載著曆代演奏家、理論家和製作家的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汗水和心血,而放鬆是琵琶演奏藝術中的先決條件,也是曆代演奏家和理論家們研究最多的課題之一。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將放鬆加以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必定使這一古老樂器煥發出強烈的現代氣息。

參考文獻:

[1]薑虹.琵琶藝術[J].北方音樂,2001.

[2]林石城.琵琶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5.

[3]李景霞.中國琵琶演奏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4]顧風賓.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任鴻翔.琵琶曲選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