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中國古典音樂的傳承(1 / 2)

談中國古典音樂的傳承

學術論壇

作者:王佩玲

在中國,我們一直倡導東方式的含蓄美,以古琴為代表的古典音樂飽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含蓄之美的詮釋。古琴是我們的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瑰寶。在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浮躁的心情,使得現代人自然而然地希望回歸傳統那追求靜與平和的心態,中國古典音樂是一種平淡、細膩的調子,內涵幽深,能使人修身養性,令人在喧囂熱鬧的社會生活中得以暫息,保持一份從容鎮靜的心態。所以,讓中國古典音樂來調節現代人緊張的心態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求隔絕紅塵、歸隱山林,但求借這古典之美可以沉澱淨化靈魂,在喧囂的現實中留下一塊心靈淨土。當人們厭倦了現實生活中的浮躁時,便可在幽幽的古韻中營造一份清雅與寧靜。

說到古琴的傳承,就不得不說現在的高職教育中的音樂教育了。當前高職院校雖然都開設了樂器課程,但主要是一些西方樂器,學習古琴的學生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對於古琴專業的教育,根本在於培養學生廣泛而堅實的基礎知識,同時要具有古琴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很多的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傳統授課的現象,教師一味地授課,學生單一地、被動地聽課,課堂沒有一絲的生機。所以,高職課堂中教學的規律應適當地有一些變化。在一些課時的安排上,教師應做到有意減少授課的時間,主動增加一些鑒賞古琴的時間,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學習古琴所帶來的快樂,使學生在學習中占據主要地位。

雖然中國古典音樂在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價值毋庸置疑,但是中國古典音樂現在的發展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音樂理論界甚至出現了“古琴必然消亡論”。近年來,音樂界西化成風,很多人忽視了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古典音樂,這就使古典音樂的創作沒有大的進展,無奈地退出主流音樂的舞台。我們一直倡導東方式的含蓄美——清靜、微妙、玄遠,這與西方藝術有很大差別,很多人已經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藝術產生了隔膜,而且相對於其他樂種來說,有關部門、團體對中國古典音樂較為忽略,如經費少、編製少、人才少等,致使現在了解古琴的人越來越少。

由此可見,古琴需要普及,需要“大眾化”。一般而言,廣大人民群眾對音樂作品的評價處於主導地位。音樂作品的形成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在特定的時代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當社會條件有了變化以後,這些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在發揮其功能的基礎上也會有新的變化。古琴不受重視,無法參與大型音樂會進行傳播,是由於古琴本身也有缺點,首要問題是它能發出的音量太低,演奏古琴的場所必須具備音響設施,這樣才能夠使觀眾聽到它的聲音,這就給現場演奏帶來了一些麻煩,不便於讓大眾進行欣賞。然而有了音響的加入,又對古琴原有的韻味產生了一些影響,所以這就要在音響裝置方麵進行研究和補救。此外,古琴的曲子較難懂,一般人不易接受,所謂的“琴道”“文人琴”“修身養性”等觀念的思想包袱太重,讓人們不敢與之親近。這就需要堅守古琴音樂業者,嚐試古典與現代音樂的嫁接,讓兩者間不可逾越的藝術鴻溝逐漸消失,將古典音樂在保持純粹的基礎上,融合進一些有利於貼近大眾的元素。例如,改革古琴曲讓其能煥發新聲,改革彈琴方式與樂隊結合,甚至改革琴學觀念,讓其合乎時代旋律,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人民大眾服務等。在今日社會,我們要努力推廣古琴,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彈奏古琴,在不違背古琴的本質內涵、繼承中華琴學的精粹的基礎上,將數千年來古琴文化中最優秀、精華的成分結合今日時代旋律進行發揚,真正弘揚中國古琴文化。但我們要注意的是,若在“大眾化”的改革與創新中丟失了古琴的本質精華而迎合大眾欣賞習慣、以博得大眾歡迎,丟棄了古琴靜美、清雅的品性,那便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