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哲族音樂多元化發展研究(2 / 2)

三、宗教音樂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赫哲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自然。按照赫哲人的信仰,人與鬼神不能直接相通,隻有人神之間的使者薩滿才能代人向神說話。在祭祀時,薩滿戴神帽,穿神衣、神裙、神鞋,係腰鈴,用橢圓形或圓形鼓(就是民間所稱的“跳大神”),“大神”手裏拿著圓形鼓邊唱邊舞,“巴哈恩都力民都愛機哈特布衣尼 ……”曲調常采用民族五聲調式,沒有固定的節拍,沒有平穩的旋律線,說和唱結合,後來人們在此基礎上創作發展,將薩滿舞搬上舞台,成為具有傳統文化根基的現代舞,是獨具北方民族特色的舞蹈。如今,隨著赫哲人的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已經很少有人找薩滿跳神,就連薩滿也幾乎找不到,但薩滿舞作為赫哲族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其蘊含著深刻的民族價值、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許多著名詞曲作家和音樂愛好者多次到赫哲族居住的地方(同江、撫遠、饒河、樺川等)采風、搜集和整理民間音樂,並改編、創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歌曲。如據吳連貴用簫吹奏的民歌曲調整理發展而成的《烏蘇裏船歌》(郭頌、胡小石詞,汪雲才、郭頌曲)流行全國,成為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還有許多優秀的創作歌曲,如《“伊瑪堪”唱給毛主席》,袁風詞、汪雲才曲,《赫哲人永遠跟黨走》,曉寒詞(赫哲族)、張誌權曲,還有現代的《我的家鄉多美好》,填詞:楊倩,編曲:錢琦等。根據赫哲族民歌改編的領唱、合唱《赫哲族走向美好的明天》、混聲合唱《烏蘇裏船歌》等。赫哲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大多為獨唱,偶爾有對唱,合唱多是後來根據民歌改編的。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赫哲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不斷上升,如同江的赫哲人積極參加音樂培訓班,民族特征在不斷突出,文化藝術人才不斷湧現出來,通過送出去、走進來學習交流相結合,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圍。街津口赫哲族鄉還投入上千萬元,建起了占地18萬平方米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村,赫哲灘、狩獵場、赫哲族博物等14個獨具民族風情的景區,形成多元化經濟發展格局。赫哲新村有自己的文工團、博物館,同江有赫哲族藝術學校,他們非常重視傳承傳統技藝。他們演出的傳統技藝《薩滿舞》出訪亞洲各國,受到各國朋友的關注,全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更加促進了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注:本文參加省級科研立項,課題名稱:《赫哲族音樂的轉型與多元化發展研究》,編號:12B095,批準項目時間:2012年7月;本文參與佳木斯大學科研立項,課題名稱:《赫哲族音樂的多元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W2011—023)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