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哲族音樂多元化發展研究(1 / 2)

赫哲族音樂多元化發展研究

學術論壇

作者:李超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肯定了赫哲族的民族地位和漁獵生活的特殊性,分析了其多元化發展的形式、現象及特征,以豐富我國多民族文化藝術寶庫。

【關鍵詞】赫哲族音樂 多元化 發展

赫哲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同江、撫遠、饒河等縣的沿江地區,也有部分居住在佳木斯、富錦、樺川、依蘭等縣,現在人口有4000多人。赫哲族以漁獵為生,也耕種少量土地,曾信仰薩滿教。

在長期的漁獵生產中,勤勞勇敢、善於歌唱的赫哲人,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形成發展起來,是人民群眾用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誌和願望的一種歌唱藝術形式。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創造了各種民間音樂和說唱文學,豐富了祖國的文化藝術寶庫,其中,最著名的赫哲族音樂有民間小調、說唱藝術、宗教音樂和舞蹈音樂等多種,後來又發展出許多合唱形式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嫁令闊”“伊瑪堪”、宗教音樂和舞蹈音樂。那時沒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沒有形成語言係統,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的內容、題材和體裁逐漸向多元化發展。

一、“嫁令闊”

赫哲族人民喜愛音樂,尤其善於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們有感而發。而優美的曲調一旦在民間流傳,就成為民歌。民歌和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係。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嫁令闊”。“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的總稱,意即小調、小曲的意思,涉及號子、兒歌、小調等多種體裁。曲調旋律和節奏變化不大,這些民歌大多即興填詞,曲式結構非常簡單,大多是一至二個樂段,手法多用賦、比、興,體現出了少數民族民歌形象鮮明、人物生動、語言明快等特征。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場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創作,表演時不但隨意性較大,而且沒有時間或場合限製,現編現唱,見什麼唱什麼,且民歌的內容和曲調都是現場隨意發揮,表演者可隨意用身邊的任何工具或用具做伴奏的樂器,表演時十分陶醉,如常見的《想情郎》《思戀調》等;樂句多為兩句、四句構成;調式以宮、徵、商、羽調為主,曲調以五聲音階組成;演唱中經常以“赫尼娜”“哦呐呐”“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庫爾嗒”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襯詞相銜接,作用相當於漢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個呀爾呦”等。

二、“伊瑪堪”

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據現有資料,它最遲在清末民初就已經形成。伊瑪堪的表演形式為一個人說唱結合進行“徒口”敘述,大體上以說為主,以唱為輔,沒有樂器伴奏。它與大鼓書差不多,說一段唱一段,說唱形式較自由。

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曆時三天。烏日貢大會上,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伊瑪堪”最受群眾喜愛。“伊瑪堪”是赫哲族口傳的敘事長詩,現有50多部典籍,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它講唱部落戰爭、民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讚頌純真的愛情,還講述薩滿求神及風俗民情,有時一唱就連續好幾天。赫哲族人喜愛音樂,善於唱歌,流傳著許多民間歌曲,歌曲優美舒展,旋律奔放,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品類和一種娛樂審美的方式,它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曆史文化的“教科書”功能,價值獨特、意義重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黑龍江成立赫哲族說唱藝術伊瑪堪研究中心,將啟動伊瑪堪數字化工程,將民族工作者多年采錄的伊瑪堪音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搜集整理國內外伊瑪堪研究資料,建立完備的伊瑪堪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