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花敘事曲》的結構塑造與戲劇性音樂表達
學術論壇
作者:張博雯
【內容摘要】知名作曲家關銘於1981年根據陝北民歌《蘭花花》的故事情節和主題風格編創了《蘭花花敘事曲》,在二胡弓弦婉轉的表述中起始,形象地塑造出一位天真質樸的農村姑娘蘭花花,樂曲以展開敘述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抗爭不幸婚姻和不向封建勢力低頭的動人故事。整首曲目將中國地方音樂與西方奏鳴曲式相融合,對於音樂結構塑造和主題重現的把握恰到好處。
【關鍵詞】敘事曲 結構塑造 情節特點 戲劇性 音樂語言 主題樂思
一、 全曲音樂結構的解析
《蘭花花敘事曲》音樂結構規範,作者分節選段將整體布局、強烈的結構造型感和由遠及近的結構進行勾勒,將戲劇性的故事用敘述性的音樂形式結構展現。
首先,樂曲引子進行充滿了悠揚舒展的散板主題,二胡用信天遊的演奏模擬笛聲,像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望著黃土紅日,緩慢地吞吐煙圈向人講述。二胡長弓緩緩進行和自然滑音巧妙運用,將聽者引入遼闊無垠的陝北地區,給故事情節的展開以無盡的猜測與想象。
接下來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題舒緩地展開,民歌的主旋律帶人走入一個寧靜的山村,村中的美麗姑娘蘭花花善良質樸,十裏八鄉的人們都喜歡她,旋律柔美、悠揚,無不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人物形象逐漸明朗;副部主題轉為跳躍歡樂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蘭花花靈巧可愛的一麵;結束部描繪了蘭花花與心上人愛情的萌動與甜蜜的約定,運用長弓與爽朗的自然滑音結合,體現了主人公在封建禮教束縛下敢愛的性格特點。
此時,戲劇性的發展隨著全曲的主線延伸,呈示部呈現於聽者的僅僅是故事開始的風平浪靜,而展開部則筆鋒一轉,開始演繹曲折的故事情節。開頭兩個低音的突然震顫使旋律緊繃,預示著故事的發展變化:父母的逼迫、婚姻的不幸,讓蘭花花悲痛萬分,她在慟哭後決定奮力抵抗。展開部的這段內心獨白頗為震撼,旋律的速度和力度都隨著情節的變化減弱減慢,聽者似乎感受到其心中油然升騰的怒火。人物內心深處的呐喊在這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極具感染力。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在音樂進行中逐漸明朗:蘭花花不僅善良質樸,還有著與封建勢力堅決抵抗的勇氣和堅毅的品格。緊接著的出逃段落由二胡快弓與短弓相結合的形式演繹,使聽者的心也隨著旋律的不斷起伏與人物的命運相連。但隨後悲憤長弓的出現,告知了一個不幸的結果——出逃失敗,被逼上絕路的姑娘在生命的最後無助地呐喊,遠方鄉親的呼喚聲和近處惡人的咄咄相逼聲更襯托了蘭花花絕路之餘的呐喊的力量,其寧死不屈的靈魂深處是對封建禮教的憤慨和對自己一生悲慘命運的最後掙紮。二胡連續重複重音符將樂曲層層疊進推向悲憤交加的絕望高峰,激烈的情緒在旋律中排山倒海地展現,最終以廣板樂段漸漸黯淡下來的音符宣告蘭花花命運的悲劇結束。
引子和再現部的相呼應,回歸到故事伊始,聽者被旋律帶領著從故事中慢慢回過神,人物形象依舊隨著主題樂思千回百轉地縈繞,此時,音樂襯托聽者內心的幻想而結束,最終將故事定格在聽眾心中。
二、內容的戲劇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