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民歌藝術的發展前景展望
(一)新民歌應該繼續推出新形式
傳統民族聲樂的發展之所以受到了阻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形式的程式化,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新民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麵貌,但是這種改變還是較為單一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一定的滯後性,需要創作者和演唱者繼續在形式方麵進行創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舉辦的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很多傳統的壯族民歌都得到了全新的藝術處理。比如《挑著好日子山過山》這首歌曲,歌詞和旋律都做了全新的改動,采用了混聲的歌唱方法,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特別是在服裝上,並不是傳統民族服裝的照搬,而是經過了現代化的設計,讓觀眾們聽得懂、看得新鮮,不但沒有失去原有的地方風格特性,同時也使民歌本身獲得了推廣和認可。所以說,新民歌在今後的發展中,不但要尋求更加多樣化的作品形式,同時也要尋求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像國際民歌節,就是之前沒有過的形式,能夠讓中國的新民歌得到在世界麵前展示的機會。
(二)新民歌應該注重時代性
如果說傳統的民族聲樂,因為這種傳統性特征,難以體現出時代因素,那麼新民歌則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個責任。不但要再創民族精神,體現民族風貌,同時又能夠展現時代新思想、新風貌。很多優秀的新民歌作品也正是因為這種時代氣息的突出,從而獲得了成功。比如《為了誰》《我屬於你中國》《紫荊花開別樣紅》等作品,都和當時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緊密聯係在一起,無論是作品的立意、深度,還是演唱者情感的抒發和作品呈現出的風格特性,都堪稱典範作品。從另一方麵也說明,新民歌在時代潮流中得到不斷發展和豐富,越來越成熟。新民歌是對傳統民歌的繼承和發展,汲取了傳統民歌中一些優秀的元素並不斷創新,在與時俱進的磨合中不斷地自我圓融和完善,其鮮活的時代特征和時代氣息是其不竭的生命源泉,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使其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並被人們廣泛傳唱。
綜上所述,任何一門藝術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所發展,從革命時期出現的大量反映軍民生活和抗戰精神的歌曲開始,到改革開放後中國新民歌的嶄露頭角,到今天成為中國音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鮮明地反映出了中國聲樂事業的進步。新民歌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優秀元素的基礎上,將多種音樂文化熔於一爐,無論是在藝術性上還是商業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這是一種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必然,應當引起每一個音樂工作者的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李秀華.新民歌的形成及演唱風格 [J].科教文彙,2006.
[2]蒲濤.與“新民歌”之“唱法”商榷[J].藝術教育,2007(3).
[3]徐沛東.新民歌新空氣——議“中國新民歌演唱會”[N].中國文化報,2005—8—13.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