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文關懷與多樣性不足
過分重視單純的技能教學是國內民族舞蹈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缺陷。很多高校並未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社會與地理特點、曆史文化、飲食與服飾特色、傳統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僅僅引導學生學習各種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體動作、技藝結合表演方式,致使民族舞蹈教學麵臨“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麵。
(五)難以體現民族新生活
在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學中,如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已經顯得陳舊,固定的組合一教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並未將民族舞蹈的動作教學、文化環境教學等與各民族人民的現實生活聯係起來,削弱了民族舞蹈的實際意義。
如藏族舞蹈的教學,一直強調的是三道彎,要屈膝、塌腰、提臀,以展示農奴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生活狀態。如今的藏族人民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是農奴了,體態和動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地方也已經城市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導致各方麵的變化,在當今的教學中很難體現。另外,大多數院校的舞蹈藝術教育中都缺乏采風課程,缺乏第一手的調查材料,使得民族舞蹈的教學一直停滯不前。
三、民族舞蹈教學對策
新時期的民族舞蹈教學工作應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基礎上加強課程設置專業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與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學,拓寬教學麵。
(一)課程設置專業化
將舞蹈表演能力的培養與藝術創作能力的提升作為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要目標,根據民族舞蹈技能多種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多彩的特點,規範民族舞蹈課程設置。
例如,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可根據學校既有的教學經驗和其他學校成功的教學案例,廣泛設置各民族代表舞蹈課程,如以蒙古族的《奔騰》等代表性舞蹈、新疆地區《賽乃姆舞》為代表的西域風格舞蹈等,根據學生實際舞蹈基礎及學習能力安排好主幹課程之後,根據各階段主幹課程配備相應的教材、指導教師及服裝道具,教材的選擇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還應具備足夠的時代感。
另外,改變以往“先理論,後實踐”“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置,將不同階段的理論課程與訓練、創作課程穿插安排,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創作課程都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同時將舞蹈案例穿插進日常教學中,提倡理論、實踐、創新、案例融合教學的教學理念。
(二)教學資源開發利用
開發與利用師資資源是改進國內民族舞蹈教學工作的一項首要任務,學校應根據既有的教學計劃科學擬定師資資源改造計劃,積極從各藝術團體、高校引入有足夠的資質與實踐教學經驗的舞蹈教師,聘請專業的舞蹈專家、學者入校開展講座或實踐創新交流活動,為校內師資注入新的力量;根據既有的課程設置、教師資質、年齡和特長進行師資力量合理配比,為骨幹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研討、體驗機會,多方麵促進師資資源優化。
引入和強化師資資源的同時,注重教材資源與道具資源的開發利用,注意選取典型的、適當高於學生現有舞蹈基礎的教材;服裝的選取以傳統民族服裝為主,如為蒙古族的《奔騰》等代表性舞蹈配備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馬鞭,為《珠穆朗瑪》等藏族舞蹈教學提供具有藏族風情的長袖,切實優化學習與實踐條件。
(三)民族文化與情感的融入
民族舞蹈不是單純的肢體、表情表演上的技能體現,而是民族文化與情感的高度濃縮,建立在濃厚的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基礎上的舞蹈教學才能真正實現由“填鴨式”教學向“啟發式”教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