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及對策探討
學術論壇
作者:崔琰
【內容摘要】我國的民族舞蹈可以稱得上是文化傳承與地區特色發展的重要體現與承載體。文章立足國內高校民族舞蹈基本教學特點,分析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認為我國新時期的民族舞蹈教學應加強課程設置專業化、教學資源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與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學,同時拓寬教學視野,提升民族舞蹈教學水平。
【關鍵詞】新時期 民族舞蹈 教學現狀 對策
一、民族舞蹈教學概述
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目前以師範類高校為主,在一些中職和中師教學中也比較常見。國內院校中的民族舞蹈教學始於上世紀90年代,以藝術類院校和師範類院校為主的各級學校紛紛設立民族舞蹈專業,並配備相應的教學資源,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積澱與教學實踐工作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教學體係,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良好綜合素養及舞蹈表演能力的藝術人才。但是,舞蹈專業的理論研究明顯滯後於實踐課程的發展。
民族舞蹈又稱作傳統舞蹈、土風舞,民族舞蹈教學工作通過對民族舞蹈肢體動作、器具操作等的階段性教學,融入民族地方風土人情與舞蹈表演特有的情感,引導學生了解和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社會與地理特點、曆史文化、飲食與服飾特色、傳統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在特定的音樂及舞蹈教學環境中引導學生在學習各種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體動作、技藝結合表演方式的同時,學會將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特色融合到舞蹈表演之中,實現舞蹈表演能力與人文素養、愛國情懷的相互促進。
二、民族舞蹈教學現狀分析
在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發展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中的問題集中體現在教學創新、人文化與個性化、舞蹈教學情感承載等方麵,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活、教學工作發展的新時期,我國民族舞蹈教學主要存在教學麵較窄、教學資源配置不合理、受現代舞衝擊嚴重、人文關懷與多樣性不足、難以體現民族新生活等問題。
(一)教學麵較窄
我國56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的地域文化與舞蹈藝術,為民族舞蹈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國內高校民族舞蹈實際教學受校內師資力量、課程設置、就業限製等方麵影響,並未實現全麵化的民族舞蹈教學,多數高校僅僅實現了單種或少數種類的民族舞蹈教學,致使學生民族舞蹈全麵學習與藝術素養綜合培養受限。
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多有交融,同種民族舞蹈往往發展為多種形式。例如,彝族、白族與傈僳族都有“打歌”類舞蹈,但由於三個民族所處地域不同,各自的民族文化與舞蹈藝術也不盡相同。傈僳族和彝族的“打歌”表演更加注重腳步動作,而白族“打歌”表演則呈現歌、舞、曲融於一體的表演形式。這就要求舞蹈教學中將此類舞蹈細化,但國內高校並未達到這樣的教學要求。另外,國內民族舞蹈教學還有過分偏重舞蹈技能教學,弱化舞蹈藝術欣賞的缺陷。
(二)教學資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作為民族舞蹈教學主體,教學水平與教學資源直接掛鉤。我國民族舞蹈教育起步較晚,教學工作受多種因素影響,多數高校存在民族舞蹈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不足、軟硬件設施設備落後的問題,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難以實現舞蹈教學信息化與個性化。另外,國內民族舞蹈教學還呈現出教學資源配置盲目性的特點,這種現象不僅不能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水平,還大大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
(三)受現代舞衝擊嚴重
近年來,國內民族舞蹈表演與教學均受到西方現代舞蹈的影響,一些師資力量薄弱、民族舞蹈教學基礎不足的高校盲目借鑒現代舞風格,忽視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在教學和作品創作方麵淡化了民族藝術特有的韻味。如何在融合現代舞技術技巧的前提下,更好地突出民族舞蹈的特點,彰顯民族文化的精髓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