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時、空、力分析雙人舞接觸點的發展和運用(2 / 3)

我們在上一輛擠滿人的公交車時,為了能迅速上車,就會側身找有空隙的地方鑽。而車上的人在有人進入車廂的時候也會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身體位置。這就是“空間的結構”,也是“結構過的空間”。雖然看上去是無空可鑽,但經過每個人的調整也會形成新的空間結構。我們在收拾整理桌子的時候,會把墨水放在右上方,稿子放在正中,參考書放在左邊,台燈放在正前以便使光線能斜射過來。這是一種實用性的擺設,也是一種美的實用性結構。通過上例得出,隻有結構空間才能得到想要的空間和審美。在雙人舞接觸中有了接觸時間和接觸點,如果不去重新結構空間的話,空間就顯得單一。就像前麵所講的例子一樣,同樣變換接觸點上任何一空間因素,就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使接觸點上的雙人空間變化無窮無盡。雙人舞中對接觸點空間的結構可以分為:多個接觸點的肢體結構和一個到三個接觸點的肢體結構。

(一)多個接觸點上的肢體結構

這種方法組織的雙人肢體結構就像是樹的兩根光禿禿的枝幹,一旦兩根枝幹長滿樹葉並且相互參差交叉的時候,相比之前就更加豐滿美觀了。放在雙人舞的接觸上,接觸點所形成的肢體結構越複雜多樣,肢體結構空間就越飽滿。例如,兩人不但隻有身體某部位接觸而且手指、腳、腿、中軀甚至頭發都可以以不同的接觸結構同時交錯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接觸點的密集感。

(二)一個到三個接觸點上肢體結構

這種方式組織出來的雙人肢體結構相對單一,但往往這種簡單的空間結構在視覺上造成的是一種“離心”落差的感覺,會覺得兩人接觸點的兩頭之間的空間很寬闊。例如,兩人並排一正一反地站立,每人出一手相握(第一個接觸點),兩人裏邊的腳相並(第二個接觸點),接觸點固定以後,一人身體向自己的方向傾倒重心,然後另一隻腳離地找相應的空間……這樣就形成了肢體空間的落差感。在接觸點固定的基礎上二人的空間結構拉得越大就越具技術性。這種空間的結構往往都是要借助力學去完成的,也是筆者下麵要講的接觸點上的力學。

三、接觸點上的力學

力學是作為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科學定義,機械運動亦即力學運動,是物質在時間、空間的位置變化,包括移動、轉動、流動、變形、震動、波動、擴散等平衡或靜止。機械運動是物質運動的最基本形式。從物理學角度講,力是物質間的一種相互作用。機械運動狀態的變化是由這種相互作用引起的。因此,正是有了力與人體的結合使得人體產生無限運動的可能,構建了舞蹈動作的神奇與魄力。力是舞蹈動作的原理,沒有了力,舞蹈就失去了基礎屬性動作的可能。而在雙人舞這種表現形式中,接觸點上的力學既是技術的體現,又是雙人舞接觸法美學最核心的部分。

(一)力的組成與重心和重量有關係

什麼是重心?什麼是重量?重量,就是人自身的總重量;而重心,顧名思義就是這個重量的中心。由於人的身體並不是鐵板一塊,它有胳膊、腿等,所以重心和重量就會有很多不同的顯現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方式有兩種,以人的腿為例:當人的兩條腿中的一條著地時,重心和重量一定在這條腿上;當人兩條腿同時都在地麵時,重心、重量一定在兩腿之間和兩腿上。人的任何動作,每一舉手、每一投足都離不了重心、重量的實際存在。人的重心、重量就像是人的影子,這個影子生來就是和人以及人的運動密切相關的。由於重心、重量與人體運動的關係太密切,密切到作為一般人來說不用思考、不用感覺它都在那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