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舞劇角色的性格塑造方式與途徑(2 / 3)

在冬子媽被大火燒死後的一段舞蹈中,編導用一個仰身大跳接滑跪動作,以及在地麵的不斷翻滾、腿腳不停地踹,用屁股在地上反複顛簸、顫動的動作,準確地表現了冬子的痛苦。一個人回家後,冬子麵對家中兩把空椅,編導在這裏設計了兩把曾經是冬子父母坐過的椅子與冬子的“交流”的舞段,看起來像是人物在與兩個椅子的對話,卻表達了冬子懷念父母的深切情感。冬子孤獨地蹲在椅子上,用手抱住膝蓋,然後慢慢滑落到地上,表現了冬子的孤單與悲痛。這時,紅五星女子五人舞出現,引領潘冬子進入夢幻的世界,此時,冬子見到了父親,父親指引他穿上軍裝走上革命的道路……”②(這裏用舞蹈心理結構方式表達了冬子的所思所想)

編導運用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通過一係列的戲劇衝突,冬子與母親、父親和紅五星的關係引發的舞段,成功地再現了潘冬子成長的曆史。在這裏,舞劇通過肢體語言、情節衝突帶領觀眾進入到人物的內心,感受冬子作為一名普通兒童時的內心情感,進而塑造出鮮明的人物性格。

上述是舞蹈情節與人物性格發展的關係的體現,通過一個個事件:冬子的性格在父母和群眾的關愛下成長,也在與胡漢三的鬥爭中不再像一般兒童膽怯怕事,最終成長為一個勇敢的革命小戰士。

(二)在舞劇的戲劇衝突中揭示人物個性

一部舞劇的戲劇衝突為人物性格發展、情節演進創造了條件。我們分析劇本時會發現,推動衝突爆發、發展的因素是複雜的。其中,人物性格是推動衝突爆發的主要動力,應該從人物性格出發構成衝突、展開衝突、推進情節。人的個性是豐富多彩的,具有不同個性的人,麵對同樣的問題,處理同類的矛盾,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行動。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首先要將角色性格分析透徹,“如戲曲表演中,《柳蔭記》中的梁山伯、《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牡丹亭》中的柳夢梅,三人雖然都是文弱書生,但性格不同,對於追求愛情的態度也有很大不同,如梁山伯至誠而懦弱,知道了祝英台被許給馬太守之子後,他怏怏而去,鬱悶而終,並無任何抗爭,直至絕食而亡。張君瑞卻敢於跳牆,私會崔鶯鶯, 柳夢梅更膽大,明知杜麗娘是鬼,仍和她同居,甚至刨墳開棺,要與其同床共枕”。③不同性格之間的衝突,有時會不斷地變化、發展,人物進入新的情境,又會有新的行動,使衝突繼續展開,情節繼續發展,舞劇的戲劇衝突正是在這些不斷變換、發展中,逐步推向高潮直至結局。

中國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編導從白毛女人物性格出發構成衝突、展開衝突、推進情節,在劇中主要矛盾是白毛女與反麵人物黃世仁的矛盾,以及嚴酷的自然環境鬥爭中,使衝突和情節具有真實性和必然性。使衝突展開、情節發展,舞劇的戲劇衝突正是在這些不斷變換發展中逐步推向高潮,直至結局。

下麵,筆者對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白毛女的性格塑造與發展做具體分析。

1.“喜兒”的人物性格塑造分析

舞劇《白毛女》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歌劇《白毛女》,但它並未因循於原作走捷徑,而是根據芭蕾藝術的特點進行了再創造,在表現手段上,舞劇既運用了外來芭蕾的語彙,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間舞、傳統戲曲以及武術等素材,現實與浪漫相結合;又根據舞劇內容和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把中國民間舞和古典舞的某些手勢、身段,化用和統一在芭蕾的整體風格之內,使劇中人物的舞蹈形象更具有民族的氣韻和格調。

第一場:劇情前奏

在整個舞劇中,主人公喜兒的形象塑造尤為豐滿、生動、有血有肉,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喜兒的前後形象反差構成一個性格的兩個側麵——人物純真可愛和不屈不撓的充分展示,使人物性格隨著戲劇情節的推進而有層次地展現,顯得異常真切。當年的喜兒是純真的、活潑的,盡管生活過得十分艱難,但有著父親的疼愛和鄉親的關懷,她對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除夕晚上,雪花飄飄,喜兒焦急地等待爹爹回家過年”。在這一段舞蹈獨白中,編導展示了喜兒純樸、可愛、樂觀的形象,爹爹楊白勞從外麵躲債回家給女兒買了三尺紅頭繩作為過年禮物,喜兒高興地跳起來,演員用連續揮鞭轉表現了人物的喜悅心情。過了一會兒,另一主要人物王大春帶著一袋白麵也來了,出場變奏顯示出他朝氣、豪放、樸實的性格,而後他與喜兒跳起一段抒情的雙人舞,表現了他們純潔與含羞的愛慕之情。由於是中國芭蕾舞,所以編導隻少量選用了一些有分寸的扶轉與大跳動作。

第二場:衝出虎狼窩

喜兒在黃家淪為丫頭後,她與張二嬸相依為命。黃世仁垂涎喜兒的美貌,在喜兒端參湯時被他攔住調戲,喜兒躲閃不及,一碗參湯丟在地上……黃世仁見狀趕快溜掉了,黃母嚇了一跳,氣得叫家丁們把喜兒拖出去鞭打。被打暈的喜兒逐漸蘇醒,忍著劇痛跳起一段獨白。“新仇舊恨定要報”,“要逃出這虎狼窩”……正當喜兒想逃出黃家,黃世仁再次擋住她的去路,喜兒拚命反抗,最後在張二嬸的幫助下喜兒逃了出去……這符合當時喜兒的性格特點,因為一直在爹爹的照看下,年幼被迫為女仆的喜兒不知如何處理與壓迫者黃世仁的關係,因為害怕黃世仁的進一步侵害,喜兒隻能選擇逃避。

第四場:盼東方出紅日

喜兒被迫逃出黃世仁家隱匿荒山數個春秋,殘酷的自然環境使她變成了白毛女,原來的天真少女變得人不人、鬼不鬼。舞段表達在荒山野林中喜兒頭發由黑變白的過程,舞蹈中用“大跳”穿越山澗、溪流,冬天暴風雪鋪天蓋地,用連續的“串翻身”表示在狂風中行進。她住山洞,食野果,與野獸搏鬥,幾番春秋冬夏,使喜兒頭發變成了一頭白發。她堅強地活著,用歌聲表達:“我不死,我要活,我要報仇,我要活!”至此天真活潑、純潔善良的少女已經成長為曆盡磨難、寧折不彎、立誓報仇雪恨的白毛女。編導用舞蹈由淺入深,生動深刻、有說服力地展現了喜兒性格成長變化的道路,使觀眾不由得產生共鳴。這個舞段主要表現了喜兒與大自然搏鬥中的性格變化,由原來的純樸、可愛、溫柔變得堅強、堅韌、大膽,甚至有一些野性與瘋狂,變得無所畏懼。

第六場:見仇人烈火燒

晚上,喜兒進入奶奶廟偷吃供果。突然,有人竄進廟中,喜兒忙躲藏起來,是黃世仁和穆仁智。喜兒張開雙臂擋住他們的去路,黃、穆二人見了白發女鬼嚇得腿都軟了,趴在地上,喜兒從供台上來了一個雙舉拳“旁飛燕大跳”,淩空而下,黃、穆二人叩頭不止。喜兒憤怒地拿起香爐朝他們頭上砸去,二人連滾帶爬,倉皇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