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角色的性格塑造方式與途徑
學術論壇
作者:朱曉峰
【內容摘要】在舞劇中表現人物時,重要的任務是對主角人物性格進行塑造。舞劇人物個性形象塑造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一是人物性格在情節中延伸;其二在戲劇衝突中發展與創造人物性格;其三,舞蹈語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隻有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才是一部舞劇佳作成功的標誌。
【關鍵詞】舞劇角色 性格塑造 方式與途徑
一、角色性格的定義與在舞劇中的重要意義
舞蹈表演藝術是依靠形象的性格魅力來彰顯出力量。對舞蹈表演“形象”而言,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鮮明、生動就意味著角色創造的成敗。舞蹈演員是肢體動作的表演者,其最終任務是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老一代舞蹈表演藝術家在以往的舞劇中創造出許多光彩奪目與豐滿、感人的形象,近年來,雖然舞劇數目龐大,但能叫人記住的鮮明角色形象卻為數不多,新一代演員在舞蹈技巧方麵較以前有很大進步,但在塑造出性格人物形象方麵仍需補上一課。
本文從舞蹈表演創作的實踐出發,對演員塑造性格、通向角色的方式與途徑做了具體分析,因為演員塑造形象、化身角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性格”這一概念。根據塑造舞劇人物個性的內涵要求,我們知道,心理學中人物性格是表現於人物的行為中,以及其對待自己、別人,還有行動態度中最穩定而具有個人特點的總和,是人物一切行為的內在實質。《辭海》中把“性格”定義為“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現個別差異。具有複雜的結構,大體包括,(1)對現實和自己的態度的特征,如誠實或虛偽、謙遜或驕傲等;(2)意誌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斷或優柔寡斷等;(3)情緒特征,如熱情或冷漠、開朗或抑鬱等;(4)情緒的理智特征。如思維敏捷、深刻、邏輯性強等”。
角色性格,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外在和內在的表現形式,是人作為個體區別於同類之總和,也是文藝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獨有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等特征。演員要扮演舞劇中的角色,必須將自己“性格化”為劇中的舞蹈角色,“性格化”最早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所謂性格化,在表演藝術理論中是指演員創造人物性格特征時的一種技巧和方法。為了塑造角色的人物性格,演員運用技巧把屬於自己,但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感、動作、外貌和習慣等加以控製和改造,努力使自己的一舉一動符合作品中人物的性格。”①舞蹈角色創造的主體是人,以“性格化”途徑達到形象的完美塑造,正是舞蹈表演的追求。
性格形象是在舞蹈動作中逐步展開的。從舞劇情節看,“情節”是性格的曆史,從行動作為情節表述過程看,性格是在行動中展露並以舞蹈的方式來表現的,人物性格從中顯現。編創者既要把握準形象的性格內涵,又要使性格特征的形象外化,即性格化的表現。當然,舞劇人物形象是由演員表演的,形象中也包含著演員的情感和個性色彩。
舞劇人物個性形象主要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編導在編舞段的時候,首先要在充分熟悉人物性格的基礎上,深刻地理解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內心情感,因為隻有正確把握住人物思想,才能編排出適當的舞蹈動作。因此,我們可以說舞劇人物動作的表意起源於心靈。
在舞劇創作中,舞劇藝術中的個性形象應處於發展和變化之中,在與其他性格和事物發生衝突中逐步展現其內在氣質和性格,而不能使人物角色從頭到尾一成不變。角色性格是一個複雜的多麵體,不能簡單化、一概而論說某角色是“好人”或是“壞人”,如果在表演某英雄角色時有一些小缺點,而表演某壞人會有一些善意的表現,反而比以往的一些“高大全”的英雄更可信。因此,個性形象表演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在戲劇的矛盾衝突和情節發展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表現的多麵性和人物的個性特殊性;二是舞劇個性形象的表現是以人物為起點,以人物的性格為內在邏輯,以戲劇衝突為推動力,以情節發展為主要載體的一個錯綜複雜的戲劇進程。舞劇的個性形象表現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不斷推進與深化的動態結構中達到高潮,最後矛盾得到解決。
二、舞劇角色個性塑造方法
(一)在情節發展中,揭示人物個性
例如舞劇《閃閃的紅星》中,文本情節結構的設計是:蘇區少年潘冬子的父親要隨紅軍轉移,臨走時,他把一枚布紅星留給冬子,並囑咐冬子和冬子媽堅持到紅軍回來。紅軍去後,以反動勢力胡漢三為首的白匪肆意殘殺鄉親,在白色恐怖中,冬子媽堅持鬥爭,宣傳革命,在敵人的包圍中,為了保護群眾,冬子媽英勇犧牲。親人的犧牲和殘酷的鬥爭教育了冬子。胡漢三仍四處搜捕冬子,冬子巧妙與敵周旋,配合紅軍遊擊隊攻破胡漢三的老巢,勝利後,冬子穿上軍裝走上紅軍的路。但是,在舞劇結構中,文本語言隻有通過肢體語言才能把潘冬子的性格及成長的曆史形象地表現出來。在舞劇《閃閃的紅星》中,人物個性形象的塑造主要體現在不同情節與情境下的舞段中,它們分別展示著潘冬子性格的一個個側麵,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出潘冬子不同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情感,從而完整地塑造出“潘冬子”的形象。
潘冬子一角的扮演者武巍峰介紹了其扮演的角色心理與性格發展曆程:“冬子爸走後留給冬子一顆紅五星,在冬子與紅五星的舞段中,表現冬子對紅星的感情,既有著戀戀不舍,又充滿了好奇,冬子時而把紅五星放在胸前,時而放在臉龐前枕著,表示珍惜的動作,在這裏,編導抓住了冬子的天真、浪漫、單純的心理特點,冬子的活潑、俏皮,在地麵上圍繞著紅星打滾的動作和技巧,表現了作為一個孩子的活潑好動的性格。接著編導把紅五星轉化為女子五人舞,潘冬子穿梭在“紅五星”中,一會兒滾地,一會兒雙人托舉,為以後“紅五星”為潘冬子指路埋下了伏筆。
在冬子看到鄉親們被殺的情景後,編導為人物設計了一段顫抖的舞段,表現出兒時的冬子看到血腥場麵後所應有的反應,冬子的雙腿半開並不停地顫抖,用胳膊緊緊地擋住自己的眼睛,偶爾從指縫中偷偷看出去,動作似一驚一乍,動作語彙清晰地表達了主人公的恐懼。
在冬子跟著媽媽給鄉親們開會時的獨舞中,冬子一邊在旁邊玩耍,一邊時不時地學習媽媽和鄉親們(的群舞)的動作,當黨旗突然展開時,冬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舉起了右手宣誓。這裏,冬子耳濡目染地接受著革命的洗禮,人物的個性在模枋與教育中得到塑造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