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紋處理方式談貝尼尼雕塑的古典性與現代性
學術論壇
作者:張福文
【內容摘要】巴洛克藝術從文藝複興尾聲發展而來,處於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發展之間。貝尼尼作為巴洛克藝術的代表,其雕塑作品中衣紋的處理方式已經具備了諸多現代雕塑特征。文章單從其雕像的衣紋處理方式入手,試論證貝尼尼雕塑的古典性與現代性,進而說明其在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承前啟後的重要特征。
【關鍵詞】巴洛克藝術 貝尼尼 雕塑衣紋 古典藝術 現代藝術
巴洛克藝術從文藝複興藝術尾聲發展而來,在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從西方美術發展史來看,巴洛克藝術曾被認為是文藝複興以後衰弱的表現。直到19世紀末,李格爾(1858—1905)提出了“藝術意誌”的概念①,反對用既定的標準來衡量某種藝術價值,從而為學術界對巴洛克藝術的重新審視開創了先河。貝尼尼(1598—1680)作為巴洛克藝術創作的重要人物,是17世紀意大利乃至世界最偉大的美術大師之一。其雕塑除保留了古典主義審美特征外,還顯示出現代藝術的萌芽,尤其在雕像衣紋的處理方式上更具備現代性。本文單從貝尼尼雕塑的衣紋處理手法,談談巴洛克對古典藝術的解構以及對現代藝術的啟示。
一、貝尼尼雕塑衣紋處理方式的繼承與突破
文藝複興後期,古典主義和巴洛克在歐洲共存,幾乎伴隨著整個17世紀。從“羅卡伊”風格階段至新古典主義回歸時期,巴洛克藝術占據著主導地位。盡管巴洛克在這段時間作為主流藝術發展,但在某些造型形式和處理方式上仍帶有顯著的古典色彩。筆者從貝尼尼雕塑的衣紋處理手法來談談巴洛克藝術的兩點審美特征。
貝尼尼雕像的古典特征主要體現在形體結構、比例關係及質感塑造上。如貝尼尼在1669年創作的《被祝福的露德薇卡》這座雕塑,人物衣紋隨著人體姿態轉動而湧動,變化豐富。衣紋的附著感雖然不是很強,但布褶轉折關係合理。雕塑表麵打磨精細,沒有留下任何鑿刻痕跡,衣紋局部結構刻畫細膩,力求古典主義真實、清晰的美的表現。在布紋的質感處理上,與古典雕塑同樣逼真,如果從局部處理方式來看,幾乎辨認不出那是古典主義雕塑以外的作品。另外,貝尼尼的雕像在人物臉部與肢體的處理上與米開朗琪羅等古典主義大師接近。雕像的精確造型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古典主義遺風,特別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在其作品中得到明顯反映。
尼采曾斷言:當古典主義藝術變得過於苛求、過於嚴厲時,巴洛克便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出現。尼采的言論是否偏頗暫不討論,但從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對巴洛克藝術的古典主義遺風還是有所認同的,在他眼中巴洛克藝術更像是古典藝術的另外一種表現,就如靜止的衣紋和風中的衣紋表現出的形式不一樣而已。從貝尼尼雕像《被祝福的露德薇卡》的衣紋處理方式來看,人體與布紋的關係不如古典雕像那麼緊密,衣紋深度誇大,轉折更激烈,但在衣紋細節處理方式上,貝尼尼雕像與古典雕像差異並不大。古典主義藝術家崇尚人體形態,藝術作品對裸體的表現占據絕對重要地位,這就決定了古典雕塑中衣紋的次要性。而在貝尼尼的雕像中,人物的著裝、發型,甚至人物躺著的床墊都是作品的主體之一,人體與人體以外的東西需要同樣重視。也正因為貝尼尼同時強調了人體與著裝,其雕塑的整體效果與古典雕塑相比更具“模糊性”,與古典雕像強調的“清晰”形成鮮明對比。如果說古典主義雕像在衣紋處理上更多服從肉體的話,那麼貝尼尼雕像的衣紋更多地在服從整體,衣紋在貝尼尼的眼中顯然與肉體同樣重要。由此可以判定,貝尼尼雕塑在繼承古典主義的同時,在作品局部處理方式上又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