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格方麵分析,貝尼尼雕塑作品繼承了文藝複興時期的寫實傳統,其雕像比例恰當、結構科學、動態優美,同時又有新的突破,他極力追求雕像的運動感以及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重視明暗對比。貝尼尼在處理人像裸露部分以外的形態時,手法誇張。如在雕像的衣紋、頭發以及附屬裝飾的處理上,強調局部結構,減少體塊的過渡。在單一光源的照射下,素描關係較淩亂,但整體上更能形成一種“輕盈”的視覺效果,這與古典雕塑追求體量感形成鮮明對比。從這點看,也證實了“古典主義強調勻稱;巴洛克藝術強調一種主要效果” ②的說法。從雕塑的衣紋處理上看,貝尼尼在表現衣紋時,結構誇張而富有變化,甚至很難找到確切的規律或走向,但人物主體如五官、裸露的手腳和軀幹表現非常有序,與衣紋的“無序”重組,給人一種全新的“混合”視覺形式,並產生特殊的運動效果,尤其在貝尼尼晚期作品中,衣紋處理隨性自由,在後期雕像的衣紋處理當中,同樣的“單元形式”不斷重複,裝飾特征明顯,並逐漸趨於格式化。
綜合以上分析,一方麵,貝尼尼雕塑繼承了古典藝術的崇高精神。另一方麵,其雕塑形式表現出強烈的裝飾主義色彩,從中能夠找到許多現代雕塑的特征。從形式方麵研究,沃爾夫林(1864—1945)認為巴洛克藝術相對於古典藝術來說是“騷動”的:“它既不是古典藝術的複活,也不是古典藝術的衰落,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與古典藝術完全不同的藝術”。單從形式的角度分析,沃爾夫林的論斷似乎合理。但是從藝術發展的角度分析,任何藝術風格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孤立地在某個方麵來衡量某種藝術特征就顯得過於武斷,像巴洛克這種緊隨文藝複興之後的藝術形式,不可能和古典藝術完全脫離關係,尤其是貝尼尼的人物雕像,有很多古典主義特征。以貝尼尼的代表作《阿波羅與達芙妮》為例,人物形體舒展,動態激烈,但是人物的表情依然恬靜,嘴巴微張。這種處理手法讓人不禁想起希臘化時期的雕塑《拉奧孔》,同樣是描寫一種“奮力”的動勢——動作誇張,體態扭曲。但在人物麵部表情的塑造上,都表現出一種相對“肅穆”“端莊”與“崇高”的情懷。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衣紋的處理上,《阿波羅與達芙妮》展現了衣紋在運動中的飄逸感,強調雕塑整體的動勢,而《拉奧孔》還原了擺在室內一組靜物的台布,強調雕塑的永恒與穩固。前者更多地表現韻律和節奏,後者更多地表現莊重和溫雅。但這並不能磨滅兩者的承傳性,兩者在力求表現藝術造型的清晰、莊重以及崇高方麵有許多相似之處,這種千絲萬縷的聯係用“風格”兩個字是很難將其“分裂”的。
二、貝尼尼雕塑衣紋處理方式對現代藝術的啟示
如果說古典主義強調再現的話,那麼現代主義強調的就是表現。古典雕塑為了審美可以拋棄一切多餘的輪廓和塊麵,貝尼尼雕塑為了表現真實而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傳統雕塑嚴謹的輪廓和穩重的體量感都可以不顧。從貝尼尼雕塑衣紋處理形式及其風格特點分析,不難找到現代雕塑的某些特征。
首先,貝尼尼塑造的衣紋總是處於運動當中,這就決定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可能像古典主義藝術家一樣從模特那裏得到肯定的形象和結構。在西方,自古以來,藝術家都借助特定對象完成形體塑造,因此運動中的人體可利用模特再現,為創作者提供真實的、直接的、可以長期觀察的素材。但是,在沒有相機的17世紀,布紋瞬間的飄動是不可能再現的,也不可能長時間保持固定的狀態。而崇尚運動與激情的貝尼尼隻能憑借印象中的布紋進行創作,這種對物像認識的“印象”,往往是現代藝術形式發展的一個契機,也符合了現代藝術注重表現的精神內涵。貝尼尼盡可能地表現運動中的布紋,在布紋的處理形式上,尊重自然,極力表現飄動狀態下最真實的衣紋,這與“現代雕塑之父”羅丹所說的“我完全服從自然,從沒想過去支配自然”③的創作理念是一致的。從藝術創作的角度衡量,貝尼尼雕塑作品中布紋的處理方式更具備現代雕塑的“原創”性,它不再是某種形態的再現,從這點看,貝尼尼雕塑衣紋的處理方式對現代雕塑發展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