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亦真亦幻——盧禹舜童心觀照下的繪畫世界(1 / 2)

亦真亦幻——盧禹舜童心觀照下的繪畫世界

學術論壇

作者:杜學輝

【內容摘要】萬物有靈的愛心,可稱之為“無差別心之和諧”。水墨語言本身給予人極為深刻的啟示,就是對自然界客觀色彩的抽象與升華,對五彩斑斕的真景實貌的超越,這既發揮了水墨語言的特征優勢,又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的自由神暢。文章以畫家盧禹舜作為個案,體味其童心觀照下的繪畫世界。

【關鍵詞】童心 詩意 真和幻 繪畫

法國著名畫家柯羅說過,“我每天向上帝祈禱,希望他使我變成個孩子,就是說,他可以使我像孩子那樣不帶任何偏見地去觀察自然”。“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這是李贄400多年前在文學領域發出的宣言,而這句宣言在繪畫領域,甚至在一切具有創造性活動的領域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大凡創造力、想象力豐富的藝術家往往在形象上顯得比較年輕,性格中也往往保留著某種可愛的兒童特性,如直率、無意間流露的孩子般的笑容或調皮的神情,思維方式或某些行為比較單純等,這種特質在其文藝創作中也有突出的表現。古今中外很多藝術家早就注意到“童心”與藝術獨創性之間的重要關係。畢加索曾經在參觀了一次兒童畫展後說:“我和他們一樣大時,就能夠畫的和拉斐爾一樣,但是我要像他們這樣畫,卻花去了我一生的時間。”

什麼是“童心”?“童心”在繪畫中又會顯露出怎樣神奇的作用? 所謂“童心”,李贄在《童心說》中解釋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又說“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複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這裏的“童心”是“本心”“真心”的意思。“本心”的概念來自佛教禪宗。禪學講,人的佛性與生俱來,此即“本來心”,但入塵世後,為外物所誘惑,或為“聞見道理”所束縛,“本來心”就被障蔽了,所以必須滌除外塵,恢複“本來心”以達真實境界。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盧禹舜的作品,筆者認為“亦真亦幻”比較恰當。這裏涉及兩個關鍵字——“真”和“幻”,也涉及二者之間的平衡關係,其中,“真”又可分為兩個層麵:一個是形而下層麵的自然的“真性”,包括外在的自然和內在的自然;即深入自然之真,和發乎性情之真,一個是形而上層麵的接近於“道”的“真境”;“幻”則是與“真”相對,代表不受約束、自由馳騁的想象、情感和超越現實的夢想、理想,帶有神奇、浪漫和詩意的瑰麗色彩。盧禹舜作品中一切“幻”的表現,包括想象、情感、夢想、彼岸,一切的神遊首先是因為他以真誠的性靈作為基礎,以真實的自然作為契機,又以二者的契合、以虛靜的心去體味大道之“真境”作為終極目標。而“幻”則是“真”的衍生和表現,他的任何想象、理想、詩意的浪漫的表達和表現也都是源於其真性情,是其本心、體物的表達。二者是互為表裏、相輔相成的,共同以一種適度的張力形成了其作品中“花非花”“夢非夢”“似醉還醒”的美感。這種“恰到好處”的美所涵蓋的兩個重要元素——“真”和“幻”都是在盧禹舜“童心”的作用下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