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上大膽借鑒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美院的工作室製教學模式,在2003—2005年實施了課外工作室教學,指導學生深入藏羌村寨收集藏羌民族建築、服飾、宗教圖式等圖案,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設計並親手製作成工藝品,創作了藏族特色的裝飾畫、羌人陶藝掛盤、羌繡壁掛等旅遊工藝品,其中羌人陶藝掛盤、羌繡壁掛分別成為汶川首屆熊貓藝術節嘉賓禮品、阿壩州高原藝術節嘉賓禮品。
在將民族文化豐富資源引入課堂的過程中,藏、羌民族文化藝術的研究一直是阿壩師專美術係教學的核心,是學科深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突出學科特色的基礎。該教學團隊著重加強藏羌旅遊工藝品、藏族祥巴(版畫)、納啵藝術3個工作室的建設,每個工作室都配有副高以上的骨幹教師負責帶領青年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同時,建立和完善藏、羌造型藝術的學術結構,發揮民族文化精神在整體專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以上基於特色辦學的培養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理念及工作室教學的實施形式,在當時全省同類院校中屬首創,具備較強的創新性及示範性。該工作室教學成果在2008—2010連續3年參加四川省大學生旅遊藝術設計大賽,在全省60多所高校中獲獎總數均列第一,令組委會和教育廳的專家同行刮目相看。2011年,筆者作為該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因成果顯著被評為四川省級教學名師。
三、工作室教學模式實施的作用和意義
受教學大綱的限製,我們的藝術專業類課程的課內時間是有限的。工作室的課外教學模式,其開放性的特征為所有學習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進一步加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係。而項目的引進使得工作室的教學圍繞項目的功能需求,讓學習變得主動。大二與大三的同學共同在一個工作室內學習,也有助於相關專業技術學習的“傳幫帶”,新老更替有助於工作室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就是對藝術創作與工藝技術的特別強調,這正是其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殊性所在。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強調,對注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強調。因而,工作室製的教學模式便具有了其他教學形式所不具備的難以替代的優越性。
1.注重實踐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讓個性自由發展的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設計思維創新、專業技能拓展和相關的職業能力的培養,是貫穿整個工作室教學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實踐中學,教學相長,興趣在增長,團隊的情感在加深,同時,在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設計大賽、藝術展覽以及結合社會實際的課題式教學、項目模擬案例式教學等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有趣的學習中獲得了包括知識能力、專業技能、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麵的綜合素質,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職業設計師的基本素養得到提高。
2.強調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