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學 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學(1 / 3)

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學 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學

學術論壇

作者:楊瑞洪 唐平

【內容摘要】工作室教學模式是當代藝術設計教育公認的好的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成果斐然,並被美術教育界所廣泛運用。工作室教學是高校教育和企業生產之間的紐帶,有著獨特的屬性和承載使命。民族地區的高校藝術教育更因其地理位置、人文環境與內地的差異,增加了開展工作室教學的難度。處於中國西部的民族地區的高校,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充分認識工作室教學特點,明確工作室自身的定位,運用超常規的創新模式,靈活機動地協調好產、學、研立足點不一致的矛盾,以此來滿足教學、項目和科研的需要,使其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關鍵詞】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 思考

以藝術工作室製教學的模式來進行美術與設計教學實踐,最早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專業美術院校中實施,並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且成果豐碩的教學模式。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地處川西北高原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僅負有為四川及西部民族地區培養各類綜合型人才的任務,同時,還肩負著傳承創新藏羌民族文化的重任。從2003年開始,阿壩師專美術係就進行了一係列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把藏羌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厚資源納入到校本課程的建設中,並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征的特色課程,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課程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在由筆者負責的省級課題《高等師範院校美術課程結構與課程體係的改革》結題的時候,一支圍繞藏羌民族藝術設計的教學團隊也漸漸顯露出雛形,這支準教學團隊當時實施的教學模式就是克隆中央美院的工作室教學模式。從2005年—2012年近7年的時間,這支團隊與課程建設共同進步,其課程被確立為四川省級精品課程,該教學團隊也成為省級教學團隊,兩名教授、四名副教授都是隨該團隊一同成長起來的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以阿壩師專美術係《藏羌旅遊工藝設計與製作教學團隊》實踐為例,結合我國多數西部高校因受地域、經濟和曆史等因素的影響,其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特別是工作室製的教學還處於摸索起步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探討我國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教學模式對我國西部地區高校的課程建設與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推進很有意義。

一、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概念與形式

所謂工作室製的教學模式,就是指“針對本專科藝術專業特點和教學規律進行的實踐教學模式,一般納入專業院校統一管理,以導師(專家或教授)為核心,組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團隊,充分利用學校及社會上的各種有利資源,進行教學和科研的實踐”。也有許多文獻把這種模式以“工作坊”“工學坊”來指稱。

無論是普通高等院校,還是高職高專院校,在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運用工作室教學模式,在現在已變得司空見慣。也有許多學者、專家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探索與論證,並得出了被廣泛認可的結論,工作室教學模式“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教學實踐環境,創造了一個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踐環境”。該模式將教學與藝術設計實踐緊密結合,使藝術教學變得有的放矢而被公認為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模式。

二、藏羌旅遊工藝設計與製作省級教學團隊的建設與工作室教學模式

在2002年,阿壩師專提出了“重內涵、強質量、創特色、鑄精品”的辦學理念和服務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美術係也拉開了美術教育課程結構與體係改革的帷幕。在將藏、羌民族文化藝術的優秀傳統融入美術和藝術設計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圍繞富有地域特征的校本特色課程建設,逐漸把以了解藏羌民族文化的“藏族圖案裝飾”“羌族圖案裝飾”這兩門欣賞類課程,改革成為“藏羌旅遊工藝設計與製作”這樣的強調實踐和動手能力的綜合性課程,把藝術課堂延伸到了藏羌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