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論與實踐相長的畢業設計過程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染織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不僅選題構思上體現出重感性和創意的特質,更在具體的設計創作過程中發揮出學院工科和紡織學科背景特長,使藝術與工藝、藝術與紡織科學完美融合。同時,作為獨立學院,注重並實行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強調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與實踐合一是實現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徑。
在染織畢業設計創作和製作過程中,隻有將藝術創意與紡織工藝不斷碰撞,才能使藝術創意在生產實踐中汲取營養,並將染織藝術產品更好地服務於生活。例如在畢業設計作品中采用現代提花工藝來表現泥點繪畫技法。泥點繪畫技法在染織作品中過去更多是經Potoshop軟件的噴槍工具處理後,采用數碼噴印來實現的,而采用提花工藝則需對設計作品的紋樣肌理的層次性、筆觸的精細程度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凸顯浙江理工大學在機織提花技術方麵的專業特色。又如在畢業設計作品中采用雕花鏤空工藝,將古典建築上的裝飾紋樣轉移到金絲絨家紡麵料上,將虛實、層次的浮雕效果和金絲絨的奢華質地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此過程中,設計者需要考慮並解決現代雕刻工藝對織物強度和花紋細節之間的黏連性帶來的負麵影響。
當然,要使畢業設計作品中完美呈現藝術與工藝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不能僅僅依靠畢業設計環節,它需要長期的教學積累。長期以來,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染織藝術設計專業與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專業博物館以及設計工作室共建實習基地。同時,利用每年的假期時間,組織青年教師和學生前往校外實習基地和課題合作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和設計實踐,向企業工程師和工人師傅學習,以此零距離、深入地了解染織生產企業的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生產係統、營銷方式、品牌定位以及發展趨勢,提高教師對產品設計的把控能力和指導能力,使學生在畢業設計前就能體會到創意、市場、工藝、產品之間的關係,提高專業理解力和設計能力,為畢業設計過程中的藝術與工藝的結合奠定實踐基礎。
與此同時,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采用與企業合作,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包括行業專家和知名品牌企業設計師)聯合指導培養學生的方式,逐步形成本專業的育人模式及教學特色。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可以給畢業設計提供一個直接麵對用人單位和市場的通道和平台,加速染織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加速其畢業設計作品轉化為商品。此外,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設計師組成的“雙師型”指導教師隊伍改善了目前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偏年輕、偏“學術型”的狀況,使導師團隊的知識結構(藝術+工藝+市場)更趨合理。於是,在校內外導師的聯合指導下確定選題,指導學生通過調研、參觀、走訪等方式較快地、清晰地梳理出產品的市場流行脈搏和發展趨勢,製定合理的設計方案。同時,在企業和校外導師的幫助下,可以盡快實現設計方案的產品化,並配合相應的道具和燈光等空間環境進行室內陳列效果展示。展示環節邀請企業家、行業專家、校內外導師和普通消費者對畢業設計作品進行體驗和點評,多角度、全方位的點評可以使學生收獲更多。
實踐表明,這種強調藝術與工藝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實現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畢業設計培養方式,有助於增強學生對行業和專業整體設計的理解力,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提升整體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擴展創新思路和手段,提高設計能力。
三、藝術與人文相結合的畢業論文寫作
根據上級精神及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質量管理要求,染織藝術設計專業所屬的藝術類畢業設計(論文)包含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兩部分內容。但從曆屆情況來看,染織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且思想活躍,但文化課基礎較其他本科專業弱,其基本寫作能力與具備染織藝術設計理論論文的寫作要求有較大的距離。同時,目前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論文考核方式基本上借鑒或照搬其他本科專業畢業論文的管理要求,與藝術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吻合。就藝術類人才管理模式問題,2012年全國政協“藝術院校人才培養”調研組在浙江調研時曾指出,“管理與評價體製的不完善,製約了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及全麵發展”。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化解這一難題,並將畢業論文轉化成一股推動畢業設計進入新的境界和高度的動力,可以從選題和寫作內容兩方麵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