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針對彝族漆器的色彩宗教性的完善
帶有宗教色彩的彝族黑、紅、黃三色文化,極具民族特色。從現代藝術設計角度分析紅、黃屬於高純度的暖色係,黑色是明度上最深的無彩色,由黑色做大麵積底色,可以襯托出紅、黃色的豔麗、純淨。但同時也由於這樣的配色,使相當數量的購買者放棄購買。因為有些國家對豔麗的紅、黃色禁忌,還有部分現代設計者認為強烈的紅、黃暖色,如沒有冷色的必要襯托,大麵積使用時,會產生躁動刺激的視覺效果。冷色係有藍、紫、綠色。相比較而言,藍色在冷色係中更受大多數人歡迎,西方普遍認為藍色象征理性、高貴,皇室也多以藍色為標誌色。中國的藏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也對藍色較為青睞,壁畫、藍印花布、服飾中比比皆是。在美術中紅、黃、藍並稱“三原色”,亦為“母色”,其他色彩都由此三色調配而成。在色彩學中,藍色代表天空、河水、大海、遠山,象征理智、冷靜、高貴、涼爽、速度。假設彝族三色文化中可再增加一個色彩,筆者認為非藍色莫屬。創新的彝族漆器可仍以紅、黃、黑為主色調,僅用藍色做局部點綴,這樣在不破壞宗教性色彩大效果的基礎上,又豐富了色彩搭配,湖水般清爽的藍色,可輕鬆化解紅、黃兩色的驕躁之氣,反而更映襯出紅色的熱烈、黃色的明亮。所以彝族同胞、設計同仁可共同商討此方案是否恰當。
(四)針對彝族漆器的材料環保性的完善
彝族漆器因純天然,無毒、無異味,耐酸堿、耐高溫、經久耐用等特點,堪稱是“綠色生態漆器”,享譽海內外。漆樹的種植、漆液的采割都已形成規模,對材料的完善主要針對的是漆器底胎材料,彝族漆器使用的木材較為稀少昂貴,隨著材料與技術的不斷提高,夾紵胎、鈣塑胎、玻璃胎等都可製成漆器底胎,同樣實用美觀。夾紵胎在隋唐就盛行,多用於夾紵佛像。先用泥巴做好造型,在其上麵裱布、刮灰、刷漆數道,僅在不顯眼處留一小洞,待佛像凝固後,從小孔處注水進去融化泥巴胎底,並從小孔處倒出,再封閉小孔。這樣做出的佛像體積雖龐大,但由於空心故重量極輕,易於搬動。彝族漆器由於以往的遊牧生活,在材料的選擇上受限,現在終於可以嚐試各種適合製作漆器底胎的環保新型材料了。
(五)針對彝族漆器的製作技術工藝性的完善
彝族漆器以傳統手工技藝,經割漆與製漆、胎骨選擇與處理、修整木胎、上色與彩繪等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其裝飾技法有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其中彩繪最為普遍。彝族漆器現有的裝飾技法與北京、福建漆器比較起來仍顯簡單,這主要是由於傳統彝族漆器更注重實用,講究實惠美觀,但現代漆器的發展方向無疑正在朝著以審美為主要功能轉變。學習先進地區漆器、漆畫技法,會更加豐富彝族漆器的工藝,麵向不同審美需求消費者的推廣也更合適。
結語
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彝族漆器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如何與時俱進,拓展更廣闊的市場,開創現代彝族漆器發展的新篇章,需要對彝族漆器進行全麵、深入的解讀,在繼承中創新。目前許多彝族聚居區經濟狀況令人擔憂,政府應大力發展彝族地區的民族工藝。這樣既傳承發展了民族工藝,同時還解決了勞動力閑置的問題。當地政府可與高等藝術院校合作,共同研發高品質、時代感強的彝族漆器。值得重視的是,發展現代少數民族工藝品除了利用其作為商品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外,更應該使其具有文化價值,弘揚民族文化,做好精神文明建設。筆者呼籲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以及有能力的個人團體為彝族地區提供更多更廣泛的資助,使其更順利地走上民族產業振興之路。
(注:本文為樂山師範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S1218)
注釋:
①範宏亮,徐人平.彝族的漆器藝術[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②劉蕙子.涼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J]. 藝術與設計, 2011(9).
③宮六朝.裝飾繪畫——漆藝[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四川樂山師範學院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