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手機遊戲設計(2 / 3)

二、手機遊戲的美學環境

手機遊戲作為一種基於閑暇時間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遊戲形式,其用真實世界中的漫畫式人物向當代文化中注入了時尚性的元素。當今時代,遊戲載體的多元化和生活化,以及表達方式的潮流使得手機遊戲迅速與時尚發生交融,成為一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人們通過遊戲與時尚接軌煥發出新的活力,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方式。“數字化藝術的服務對象是現代社會中和將來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它不應局限於某個時期的風格和時尚,而應該是一種具有延續性的藝術,……傳統經典的道德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它產生一種全新語境和曆史觀。”①在手機遊戲的文化語境中,我們看到的多是與時尚潮流相關的內容。

手機遊戲媒體與時尚融合的造型機製促成了藝術表達語言的多樣化,在一款遊戲作品中,畫麵是動態的、互動的,並依靠鏡頭的整合和交互引發藝術創作與欣賞活動的一係列變化,由此產生遊戲藝術在創作上新的追求和欣賞者新的審美趣味。但不管美術成分在遊戲研發進程中所占的比重或者話語權如何,視覺和音效仍然是每個人接觸遊戲並可能獲得初次愉悅反饋的最直接方式。比如,遊戲的曲子讓人陶醉,或者畫麵的風格叫人著迷,這些都是開發者是否能夠捕獲玩家的關鍵因素。畫風和頁麵質量往往能夠直接引導用戶的印象價值判斷,特別是在玩家麵臨無數的遊戲選擇而精力不夠用的情況下,依靠畫麵首次接觸的好惡就成為遊戲初期留存率的提升方式。手機遊戲中畫麵或天真爛漫,或神秘奧妙,或童心未泯,遊戲裏充滿世界的奇跡和大自然的神秘,更充滿了美妙無比的風光……在這種娛樂化的大趨勢中,富有時尚元素的幻想是一件最具有價值的商品。

相對來講,手機遊戲短時間內休閑娛樂的特征,更適合畫麵明朗和歡快的藝術風格,在形狀和顏色的布局上應把握好感知的瞬時效應,把一款遊戲使用易於辨識的視覺圖像放置在App Store和Android市場,很可能成為用戶是否選擇下載的評判依據,不管是遊戲的Icon,還是玩法截圖,都迫切需要開發者在有效的畫麵拚接中對遊戲進行自我展示,並以獨特的風格和色調以及UI形象去感知可能對遊戲感興趣但尚未最終下決定的玩家,使顏色和畫麵具有和玩家溝通的效能。此時,似乎又可區分為兩個層麵:其一是純色彩的文化內涵,比如以黃顏色作為警示,以灰色顯示形象的死亡或者某些道具未解鎖的狀態,或者某些高級別的關卡暫時未向用戶開放;其二是融入場景因素的情感驅動,主體是和整體的遊戲氛圍進行比照,諸如場景的色彩映襯,相對陰森或者相對明朗的方位都能指示用戶即將發生的遊戲片段和不同的類型屬性。②

三、手機遊戲的文化策略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 popenoe)認為,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係,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③追求快樂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手機遊戲中,其具體的遊戲方式則應該由文化習慣所決定。遊戲作品在藝術與科技的雙重作用下,逐漸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文化載體,並與大眾消費和娛樂聯係得日趨緊密。大眾文化的崛起使日常生活都趨於審美化,在一些基於對人類審美習慣和特征開發的產品中,其當代審美的外延和內涵都得到了明顯的延伸。藝術作品的喜劇性效果、總體格調趨於平麵化、標準化與輕鬆活潑,推崇快感,其詼諧、調侃、黑色幽默、嘲諷、惡搞、無厘頭等藝術特征在大眾藝術領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手機遊戲的休閑娛樂和“快餐化”特色恰恰契合了當代大眾藝術的文化特質,充分體現了遊戲的不分貴賤、人人參與的藝術特征。

對遊戲設計而言,傳統的文化因素對取得玩家的認同感有著重要作用,大部分藝術家都意識到了這一點。設計師由於長期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對玩家的審美趣味把握往往以本土的文化共性作為標準,各國文化的差異使遊戲產業更易受本土文化的影響。鑒於文化熟知和認同度的關係,部分基於史實來演繹的大眾文化在不同形式的表現下都能夠受到追捧,諸如三國係列或者西遊係列,以及與這些題材相關的魔幻變種,題材的相似和玩法的接近造成目標用戶群重疊,但娛樂大眾仍樂此不彼。不過,隨著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文化的地域性正逐漸削弱,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占有極大的優勢並不斷侵蝕著地域特色,如何平衡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國際化方向是當今遊戲藝術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