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應隨時準備的外用藥
孩子學走之後,可能常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備些外用藥,有些輕傷小傷可以自行處理。
紅汞(紅藥水)
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兩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
常用濃度0.5%~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粘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酒:常用1%~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
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一份75%的酒精兌兩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
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幼兒發生外傷的治療方法
外傷是兒童經常會發生的情況,這與孩子活動量較大、好奇心強以及動作不夠協調等諸多因素有關。根據損傷情況,一般將外傷分為擦傷、挫傷、扭傷、刺傷、切割傷等數種。下麵要介紹的是孩子在發生這些外傷後的簡單處理方法。
擦傷
多發生在孩子跌倒後,為皮膚的損傷,但有深淺之分。如傷得較淺,僅出現輕微疼痛,隻需抹點紅藥水,兩三天即會好的。如果傷得較深,傷口可有滲血或滲液,疼痛可較劇烈。如傷口表現較清潔的話,亦隻需抹些紅藥水或紫藥水即可,一周左右多痊愈。如傷麵較髒,則應用自來水或涼開水衝洗幹淨後,再抹上紅藥水或紫藥水,然後用幹淨的敷料包紮兩三天。深擦傷往往有一結痂的過程,痂蓋脫落後傷麵即已愈合。有時候,如痂尚未成熟即被剝落,則須重新結痂。須注意的是,發生在臉部的擦傷,如創麵有泥土或其他汙物而沒有及時清洗,則以後會在表皮上留有斑點,以致於影響麵容。所以對麵部的擦傷,應尤為重視清洗處理。如創麵嵌入了煤屑或石渣等異物,一定要去醫院處理。
挫傷
如皮下組織受傷而表皮未破,則稱為挫傷。多發生在身體某處遭受碰撞或受鈍器打擊的疼痛,尤其在按壓時疼痛加劇。如腫脹和輕微疼痛。不影響孩子日常生活及活動,則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多在3~5天可痊愈。如腫脹較嚴重,則應去醫院進行中藥外敷等治療。如受傷部位為孩子的腦部、胸部、腹部、腰部及關節處,則有可能引起內髒或深部組織的損傷。此時應密切注意孩子有無異常情況出現,並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扭傷
多發生於孩子奔跑或進行其他劇烈運動時,由於關節過猛地用力扭轉,損傷了附著在關節外麵的關節囊、韌帶及肌腹。扭傷最常見的部位為踝關節及手腕部。此時可突然出現局部較劇烈的疼痛,並伴有關節的活動受限和逐漸腫脹及皮膚青紫,其處理方法與挫傷相同。同時應注意減少受傷關節的活動。如局部腫脹明顯,扭傷後24小時可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亦可遵囑外敷中藥。在踝關節扭傷後的最初兩三天內,孩子最好多臥床休息並避免走動。臥床時可用枕頭將患側的小腿墊高,以利消腫。少數情況下會發生同一處關節的反複多次扭傷現象,此時應注意尋找原因。如踝關節的反複扭傷可與鞋子不合適有關,須及時改進。尤其不應給學走路前後的幼兒穿著皮鞋或硬底鞋。
割傷
多由刀刃、玻璃等銳器劃破皮膚或皮下組織而引起的。淺者可發生表皮的破損,深者可達肌肉、肌鍵、血管甚至神經。出血量因損傷的部位和深淺而異。孩子最易發生的是手指處小而淺的切割傷,此時將其手指舉高,捏住指根兩側,即可將血止住。然後用碘酒或酒精塗抹傷口四周皮膚或上些紅藥水,再用幹淨的紗布或創可貼包紮上即可。一般三五天即可痊愈。此期間須注意孩子傷口周圍有無紅腫、疼痛等感染現象。如有,應去醫院進行處理。如切割傷的傷口較深或較大,須立即用幹淨手帕或紗布將傷口包紮,並及時送往醫院進行縫合處理。但包紮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引起局部組織的長時間缺血而發生壞死。如傷口受到汙染或切割物為生鏽的銳器,則應該在孩子受傷後24小時以內,去醫院注射破傷風抗毒素血清以防止破傷風的發生。如較深、大的切割傷發生在胸、腹、背等處,則應立即去醫院診治,以明確有無內髒器官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