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睡眠的情況
夜間10~11小時,午睡1~1.5小時。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1.管理能力訓練:培養訓練管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媽媽收撿房間整齊,把洗過的衣服分別放入櫃中或其他固定的地方。
2.培養良好衛生習慣:自己學會洗臉、洗手、刷牙等良好衛生習慣。還可學會洗小手絹,自己的襪子等小物品。學會自己擦屁股。
提高嬰幼兒活動量方法
提供機會增加活動
一般的家長很容易把寶寶智力的發展同看圖識字,數數,背詩等聯在一起,但卻很少會與運動聯係起來,而事實上運動對寶寶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
運動鍛煉了寶寶的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機能的發育,發展了身體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促進大腦和小腦之間的機能聯係,促進腦的發育,為智力的發展保證了生理基礎。所以寶寶運動能力又常被看作測量智力發展的主要指標。
寶寶滿周歲後,運動能力明顯大大提高,爬得更靈活,站得更穩,能邁步行走,轉彎,下蹲,後退等。寶寶這時不僅在運動中探索認識周圍的環境,而且對周圍的環境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寶寶從學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了製造工具。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發展。寶寶在各種運動中不斷嚐試到了成功的喜悅,情緒會非常愉快興奮,自信心也得到加強,比如寶寶興奮地享受著被大人追逐的感覺,大笑大叫地從滑梯上滑下來等。
此外在運動中,寶寶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並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漸學會了與人交往的點點滴滴,這將促進寶寶的社會性的發展,而社會性的發展又可促進寶寶獨立性的發展,共同為寶寶進入幼兒園,加入兒童集體做好準備。
父母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多運動,同時應注意運動內容和方式的豐富多樣。充分調動寶寶的興趣,並可在運動中加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激發寶寶的想象力。
寶寶多活動有好處
寶寶從一歲長到一歲半,媽媽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分。這時的小寶寶也確實會有許多新的表現,讓爸爸媽媽看在眼中,喜在心頭。寶寶小小的步伐走起路一開始顯得比較平穩,他喜歡跟在媽媽在屋子裏轉來轉去,媽媽稍不注意,回頭時可能發現寶寶已獨自爬上椅子,沙發或矮茶幾,這可讓媽媽大吃一驚,一邊趕緊抱他下來,一邊又覺得孩子真是比以前“能幹了”。
一歲半的寶寶也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擺弄各種物體。自己動手讓玩具動起來,會讓他們非常開心。這時候你抱著寶寶讓他去按牆上的電燈開關,用不了兩次他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他會反複地開、關、開、關,並且每次都會抬頭去看燈光的亮和滅,由自己的動作引起的變化讓寶寶樂在其中。當你擠牙膏時,不妨讓小寶寶試一試,他很可能也能擠出來,並對自己的白色作品洋洋自得呢!這時讓寶寶玩“串珠”最適合不過了,不過要防止寶寶誤吞入肚裏。
安全而自由的活動空間對寶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室內環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設計安排的,那麼現在就需要做改變了。媽媽一定要為寶寶準備一隻屬於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讓他搬來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對寶寶攀爬容易夠著的電路插座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最好的活動空間還是在室外。可以適當延長室外活動時間,讓寶寶獨自上台階、“地小橋”(走窄路)、坐小滑梯,寶寶從中得到的樂趣會大大超出你的想象。
全麵增加活動量的方法
需要小夥伴配合
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胎化”。家庭裏隻有一個孩子,寶寶沒有了天然的玩伴——兄弟姐妹,而是生活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伯姑姨等大人叢中。他們幾乎可以滿足寶寶任何的物質願望,想吃什麼想玩什麼都沒問題,寶寶是個“小皇帝”。但他們對寶寶心理的發展和需要卻不能清楚。在行為上,他們以大人的意誌來規範寶寶,如這個不能做,應該那樣等,總之,雖有很多玩具,但活動和思維卻被束縛住了,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和發揮。在這樣的環境中,寶寶被教育成了“未大先成熟的小大人”。
寶寶的成長中需要有小夥伴。如果一個寶寶很少與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遊戲活動,那麼他的性格、情緒、智力,對集體甚至以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均會受到不良的影響。比如一些寶寶盡管在家裏,大人教會了他背兒歌、背唐詩宋詞,可上了學後卻仍離不開大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不會上廁所。這種表麵聰明是絕不等於實際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