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導雷達真的那麼“神”嗎?

軍事天地

作者:王瑞良

隨著國外勢力向東亞滲透,和平安寧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幹擾,各種新式武器紛紛亮相,其中海基X波段反導雷達備受矚目。這是一種什麼武器呢?它有什麼特殊功能?

自行移動

海基X波段反導雷達是美國近年來大力研發、推廣的所謂“導彈防禦係統”(簡稱NMD)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套安裝在海上平台的先進的雷達係統。

該係統裝有最現代化的相控陣天線,雷達圓頂可以360度旋轉。其比足球場還要大的主甲板上,建有居住艙、工作間、儲藏艙、發電室、駕駛室、通信室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可容納65名工作人員。它的另一個特點是無需拖船,能在水麵自行駛往部署基地。

功能神化

眾所周知,雷達利用“回聲定位”原理來探測目標物的距離、方位,完成偵察監控的任務。海基X波段反導雷達主要監視近太空空間,跟蹤、辨別來襲的各種彈道導彈的分彈頭及假目標,通過海洋和陸地基站向防禦指揮中心實時傳遞信息,由華盛頓最高決策層下達是否攔截的命令。同時,它可以將有關數據分發給“導彈防禦係統”的其他部分,以便它們對導彈進行攔截,保護美國本土的戰略安全。

美國軍方對這種超級雷達信心滿滿,據說它能發現數千米以外的一個棒球大小的物體,而且還能區分出導彈彈頭的真與假,是國家反導係統中獨一無二的“千裏眼”。

海基x波段反導雷達真的有那麼“神”嗎?

質疑不斷

對此,包括美國軍方人士在內的有關軍事專家持強烈的懷疑態度。

該係統曾進行過8次測試,任務是從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發射攔截導彈,擊落從4800英裏(1英裏=1.61千米)以外發射的假彈頭。測試雖然取得了3次失敗、5次成功的“戰績”,但是這8次測試都是在人為因素的條件下進行的,“敵彈”中被設置了信標,有助於攔截器找到它,而負責擊落的人也都知道“敵彈”的發射時間、地點和飛行軌跡。這樣一來,上述測試結果的說服力就大打折扣。真正麵對無法判斷的攻擊,戰績就難說了。

目前,該導彈防禦係統對假彈頭的防禦問題並沒有解決。如果敵對方用許多充氣氣球作為假目標,與真彈頭一起發射,攔截導彈根本無法辨別真假,防不勝防。

反製有術

有人會問,如果反導雷達威脅中國,我們有沒有應對的辦法呢?

有!對於已經能製造複雜洲際彈道導彈的中國來說,製造多彈頭導彈早已不在話下,足以應對“導彈防禦係統”對單彈頭導彈的有效防準P。

綜合國內外軍事專家的看法,我國目前至少已掌握了3種對“導彈防禦係統”的反製手段:其一是用彈道導彈攜帶1枚或多枚子母彈(集束彈),在“導彈防禦係統”發射攔截器之前將子母彈發射出去,以幹擾它的工作。其二是將核彈頭藏在一個外有金屬層的氣球內,與相同材料製成的多個氣球同時發射,令“導彈防禦係統”的探測器真假難辨,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第三,在核彈頭外加裝一個液態氮冷卻罩,使彈頭表麵的溫度大大下降,這樣“導彈防禦係統”上的紅外線追蹤裝置就無法在遠距離發現目標。等到它發現時,目標已經飛臨頭頂,往往會措手不及。

此外,由於“導彈防禦係統”的信息傳遞一刻也離不開通信衛星的中轉,如果破壞或摧毀衛星,則“導彈防禦係統”必然處於失靈或癱瘓狀態。而中國已掌握了這項技術。2007年1月11日,中國曾發射了反衛星係統即所謂“衛星殺手”,摧毀了自己的一顆無法修複的氣象衛星。

現代戰爭已經不再是人海戰術和機械對抗,製約和反製約比拚的是更高的智慧,更強的科技。保家衛國,自強自立,還要靠創新的頭腦和創新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