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也會上癮嗎?
心理問答
作者:馮宗輝
學生小張是典型的淘氣鬼、“破壞狂”,今天不完成作業,明天打碎玻璃,後天與同學打架,上課搗亂氣老師。有老師說,這種屢教不改、犯錯不斷的學生,大概上癮了,沒救了。學生犯錯也會上癮嗎?
相關工具書對“癮”的解釋是:由於神經中樞經常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習慣性。也就是說,如果犯錯也能上癮的話,那麼它應該屬於一種心理慣性。學生階段,自我約束能力和控製能力不強,一些不由自主的潛意識就會興風作浪,做出許多出格的事來。而這“癮”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些和個人心理背景有關的東西。
一是和個人需求有關。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闡述,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青少年學生的需要暫時和自我實現關係不大,而生理需求又十分容易滿足,所以對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為迫切。不能完成作業,無法和其他同學看齊,這樣小張就會感到孤獨和不安,並伴有焦慮和壓力感。為了能尋求心理平衡和補償,他就會用不在乎、出洋相、充大膽等方式表現無所畏縣的模樣,衝淡心理的不適,同時也會獲得意外的關注,從而獲得被尊重的滿足感。
二是和青春叛逆期有關。青春期處於人生的第二叛逆期,當此時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正確疏導時,就會引起各種衝突,與父母、老師和同學的關係都可能因此而緊張或僵化。從表現看,小張同學自控能力不強,往往處於衝動而不平衡的精神狀態,做事失當出格在所難免。
三是和人格不健全有關。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任何一個人的心理問題都和他童年時受過的精神創傷有關。這個理論用在個體人格形成的過程也是有效的。現在社會變化快,父母離異、農村留守兒童增多、學業壓力過大等社會問題,都會讓青少年物質生活豐裕,卻失去了心靈的後花園,身心發育極不平衡,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和性格偏差。這樣的學生犯錯之後,老師與其溝通交心比較困難,教育效果打折,所以更容易反複犯錯,屢教不改。
魯迅先生對待貧弱的人有一種態度,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待犯錯違紀的學生,老師也應該體諒和關愛,從根源上挖掘學生犯錯的原因,甚至把從前與其相關的心理挫傷和痛苦體驗都做一番探索,這樣我們就可以與學生有共情的基礎,可以與學生一起努力使其脫離犯錯的泥淖。間時,老師也需要運用—定的策略和初製,對學生激勵與鞭策並用,不因為其是“問題生”就降低要求,老師的關愛和鼓勵,以及適度的批評,都可以成為這些學生爭一口氣,進取一步的動力。
學生犯錯事出有因,在所難免,但從心理學上分析絕不會有上癮的情況發生。老師如能因人製宜,因材施教,給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