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在營養調理方麵,要注意以下方麵:一、小兒為何吃得好還會營養不良盡管此問題看似矛盾,但卻常見,也是一個普遍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本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因為吃得好不等於營養好;吃得好,是指給孩子吃的質和量而言。而長得好不好則要看小孩對營養吸收利用的程度。吃得好,並不等於營養吸收得好。判斷營養好壞的標準是對兒童的發育情況進行全麵衡量,包括身高、體重和皮下脂肪。體重不增甚至減輕,是營養不良的最初症狀。
與營養正常的同齡幼兒相比,輕度營養不良的幼兒,其體重要少15%~25%;中度營養不良的幼兒的體重要少25%~40%;重度營養不良的幼兒的體重則少40%以上。至於皮下脂肪的減少,許多家長隻看小孩的臉麵部位,甚至認為“麵部不瘦,怎麼會營養不良?”實際上,皮下脂肪減少的順序是先腹部、後胸、背、腰,再上下肢、臀部,最後才是額、頸、麵部。所以,剛開始出現營養不良時隻看到麵部而不作全身檢查是看不出來的。
產生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1)消化功能差:常出現腹瀉的症狀,從而導致營養不良,原因是對食物不能消化、吸收和利用。
(2)缺乏科學喂養:一些家長不懂得科學育兒知識,不懂得怎樣吃才科學,或者是營養品攝入太多,或者是高糖、高脂肪。
(3)罹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反複發作的上感、肺結核等病,使幼兒營養狀況受到影響。
(4)長期飲食不足,不能滿足幼兒身體發育的需要。
以上諸多原因皆可導致幼兒營養不良。在發生營養不良時,一定要認真尋找原因辨症治療。
二、兒童異便與偏食異便,是指大便與正常的不同,其原因除髒腑機能失常外,還與偏食有關。
由於隻生1個孩子,如今小兒成了各家的掌上明珠,家長除了關心兒童的學習、飲食外,就連小兒的大小便也加以特別的注意。一些家長在孩子大便後,不但要聞一下味道,而且要觀察一番顏色,看看能否查出問題。在門診時,常聽家長向大夫說:“大夫,我小孩的大便油乎乎的”。“我兒子的大便奇臭難聞,好似臭雞蛋味”。還有的家長說:“孩子的大便常有泡沫”。幼兒若平時偏食米、麵、紅薯、馬鈴薯及其他雜糧,因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糖,可使腸道中的食糜發酵,產生的常是深棕色的水樣便或軟便,並帶有泡沫。
幼兒若偏食雞、鴨、魚、瘦肉、雞蛋和豆類等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由於吃進去的大量蛋白質中和了胃酸,從而減低了胃液的酸度,使細菌比較容易在胃囊中繁殖,這些小孩的大便往往奇臭難聞。
幼兒若偏食肥肉或油膩的食物,使腸黏膜受到過多脂肪酸的刺激,腸蠕動加快,會產生大量淡黃色液狀的大便,因這種大便發亮,人們稱之為“油便”。
幼兒若偏食牛奶不肯加糖,由於牛奶消化分解產生的脂肪酸與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形成脂肪皂,會使糞便呈現灰白色,質硬,且伴有臭味。
由上可知,小兒大便異常與偏食有關,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糾正孩子偏食的習慣,切實做到合理喂養。
三、兒童厭食時采取的措施幼兒由於厭食可致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故在兒童厭食時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1)要尋找原因,對症治療。由於兒童不少疾病與厭食有關,所以應找出是什麼疾病造成的厭食,隻有在明確診斷後,才能治好由於疾病帶來的厭食。
(2)要采取饑餓療法:人們常說:饑不擇食。因此,當孩子厭食時,不妨讓小兒餓一頓兩頓,當孩子有了食欲時再進食;即使是進食,也不能一次吃得太飽,隻讓其吃七成飽;使孩子產生“不夠吃想多吃”的心理欲望。
(3)要影響食趣:食趣,即享受飲食的樂趣,也是采取一些措施引起孩子的食欲,如把飯菜做得色、香、味俱佳,在吃飯前、吃飯時放幾首輕鬆愉快的樂曲,經常變換食譜,花樣不斷翻新,使孩子覺得吃飯是一種享受,不是單純的充饑。
(4)要適當活動:由於活動可消耗能量,加強胃腸蠕動和新陳代謝功能,反射性地引起饑餓感。故在兒童厭食時,讓他們做些輕鬆、愉快,但運動量又不大的活動,如做遊戲,騎騎車等。
(5)要采取暗示療法:飲食心理學主張餐前父母應首先對食物表現濃厚的興趣,或找幾個食欲較旺盛的小朋友一起進餐,使他們吃得有滋有味,從而造成“吃慢了就可能吃不到”的感覺,使孩子產生饞誕欲滴的心態。
以上措施家長若能交叉進行,便可使孩子的食欲較快地旺盛起來,但一旦食欲旺盛,家長又要防止孩子吃得太多而引起肥胖病。
四、影響兒童食欲的疾病食欲,是指人對飲食的欲望,它是神經中樞對人體消化功能調節的一部分。兒童長期食欲不振,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發育,甚至影響健康。因此,必須重視對兒童食欲不振的探索和治療。
(1)食欲產生的機理:當人饑餓時,胃內空虛,就會產生一種神經衝動,傳入腦“攝食中樞”,於是產生了食欲,此時,唾液、胃液和其他消化液分泌增多,胃腸蠕動增加;攝食後,由於胃被充脹,腦中樞產生飽足感,並抑製攝食中樞,使食欲消失,停止攝食活動而轉入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活動。
(2)現代醫學對食欲不振的認識:現代醫學認為,兒童常見的食欲不振可由全身疾病、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和功能低下引起。
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精神因素,如過於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變化影響食欲中樞的活動;某些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大腦炎、腦腫瘤、腦外傷等也可致食欲消失或減退。
消化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食欲不振,如患急性胃腸炎時,消化酶減少,食欲有所減退。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敗血症等,均可直接影響神經中樞和消化係統功能,造成食欲低下。維生素B1缺乏,胃酸濃度則減低,胃腸運動也減弱。甲狀腺功能低下會使全身基礎代謝減低,胃腸道運動變弱,影響食欲。另外,小兒貧血,營養不良也可影響中樞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功能而使食欲降低。
(3)祖國醫學對食欲不振的認識:①胃中虛寒:胃的功能平素低下,如飲食不潔,過食生冷,胃脘部受涼,以致寒凝於胃而發病,從而導致食欲不佳。治療當以溫中散寒為主,可服理中丸,若病症較輕,可用幹薑,紅糖泡水喝;應忌冷飲、油膩、睡眠時不要受涼,小兒夏天睡覺時最好在脘腹部加一布兜。
②食滯胃脘:小兒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從而導致宿食積聚不化停滯胃腑,除不欲飲食外,還可見噯腐吞酸、嘔吐、大便秘結或瀉泄、舌苔厚膩。治療當以消食導滯為主,可服用消食導滯丸、保和丸等藥,平素要培養小兒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小兒不要偏食,不要暴飲暴食。
③胃陰不足:多因小兒胃炎或急性熱病後,體內火熱之邪耗傷了陰液。此症除不欲飲食外,還可見口幹唇燥,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治療當以養陰清熱為主,可用清胃散加減,平素飲食要忌辛辣、油膩,多喝點生地粥。
④脾氣虛弱:主要為脾虛不運化營養物質所致,以食少、腹脹、便溏,少氣懶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麵色萎黃,脈緩弱為主症。此症多發生於飲食失調,或勞累過度損傷了元氣,或又吐又瀉太過。治療宜用益氣健脾之法,可用六君子散。平素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讓小兒太勞累,注意睡好覺,少吃糖,飲食要易消化。
⑤脾胃濕熱:除食欲不佳外,還可見腔腹脹滿,肢體困重,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症,此症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並內蘊脾胃所致。治療上當以清利濕熱為主,可用茵陳蒿散。平素要加強對小兒飲食衛生習慣的教育,飯前便後要注意洗手,少吃零食,不吃不幹淨的食物。
⑥脾氣下陷:是以脾氣不能升舉為特點的一種症候,除食欲不振外,還可見氣短乏力,食入則脹,胃下垂,久瀉等症,此病多由久瀉久痢或過度勞倦傷脾所致,治療當以益氣升提為主,方用補中益氣丸,由於本病是病久虛損發展而來,故小兒患病時要及早治療,注意病後調養。
五、兒童行為變化與飲食調整據最近國外資料介紹,兒童的異常行為,與其所攝入的飲食有關。許多常見的兒童行為問題與兒童飲食中缺乏某些重要的基本營養素有密切關係,而且這些營養素缺乏,遠在臨床檢查發現之前,兒童大腦及其他器官內就已產生微細的可以影響兒童行為的變化。因此,從行為變化可以早期發現兒童營養缺乏。
性格十分孤僻,情感抑鬱,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感覺異樣的兒童,表示維生素C缺乏可多食番茄汁、橘汁、萵苣、蘋果和白菜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
時常疲倦、煩躁、焦慮、健忘,是體內維生素B族物質缺乏,應多食些大豆、糙米、蛋黃、動物肝髒、牛奶、核桃仁、芝麻等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B3的食物。
夜間磨牙、易驚,甚至抽動手腳,與缺鈣有關,應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乳類及其製品,豆類及其製品,一些蔬菜如蘿卜纓、芥菜、甘藍、菜花含鈣也較多。
疲倦無力,沒有精神,學習障礙,臉色蒼白,表情淡漠,煩躁,頭痛,厭食,與缺鐵有關,應常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魚類、乳類、蛋類、黃豆類及其製品。
情緒反複無常、易激動、愛哭和愛摔書毀物,此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症”,應大量減少糖的攝入。
以上說明,飲食偏頗可導致兒童行為異常。
六、當心兒童的“異嗜症”一些兒童平時愛找些土塊、碎布、碎紙、布條等異物吃,並日漸消瘦,無精打采。原因何在呢?一種原因是小兒患了“腸道蛔蟲病”,蛔蟲成蟲可以在小腸內生存一年,蛔蟲毒素刺激腸壁,就感覺肚子痛,而吃些異食就可減輕蟲子對腸壁的刺激感,這種表現醫學稱為“異嗜症”。
另一種原因是體內缺鋅或鐵等元素而引起“異嗜”。
若是腸道蛔蟲病引起的“異嗜症”,當積極治療蛔蟲病,可服驅蛔蟲藥。平時要注意預防蛔蟲病,如生吃蔬菜瓜果要洗淨,或用0.3%的漂白粉溶液浸泡3~5分鍾,餐前便後用肥皂洗手,這樣就吃不進寄生蟲卵,就不會得蛔蟲病而出現“異嗜”。若是因缺鋅、缺鐵等微量元素引起,則平時飲食搭配多樣化,糾正偏食習慣,即可預防因營養不全所致“異嗜”。
七、兒童上感,需補維生素A上感,即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並反複發生,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藥效果也不好,人們總認為經常上感,是小兒體質不好,殊不知,維生素A的缺乏也不容忽視。
原因是維生素A能穩定上皮細胞的細胞膜,維持皮膚和黏膜的結構完整。而呼吸道黏膜是上皮組織的一種,可以阻擋細菌、病毒的侵襲,是防止人體呼吸道感染的一道堅強防線。此防線削弱,自然就容易反複發生呼吸道感染。
小兒缺乏維生素A的原因是儲存有限,此與我國人群的飲食結構多以米、麵等澱粉食物為主,其中含維生素A很少有關。
一旦確診反複的呼吸道感染與維生素A缺乏有關,除采用抗感染等治療措施外,就需補充維生素A。如口服維生素A膠丸,每次1粒(2500單位),每日1次,連服8天,若口服吸收效果差,宜采用維生素AD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0.5~1毫升,用2~3天,症狀好轉後改口服。也可食補,多食一些含維生素A較豐富的食物,如蛋、奶類。需注意的是,維生素A並非是有益無害的補藥,一定不宜自行加大劑量或延長用藥時間,若過服,會產生惡心、嗜睡、嬰兒前囟隆起等中毒症狀。
八、預防心髒病需要從兒童飲食開始根據國外醫學研究認為,心髒病的形成過程始於兩歲,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從十幾歲到中年,一種含有膽固醇晶體的堅硬斑塊可在動脈中逐漸增加,並能使75%的血管腔被堵塞,造成心髒病卒然發作。由此可見,要從兒童時期開始,就要注意孩子的飲食,預防成年後心髒病的發生。
(1)要多讓孩子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尤其是黃綠色的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防止膽固醇的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使血流暢通。
(2)飲食不宜過鹹,宜清淡。因為食鹽中的氯化鈉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還可使小血管壁水腫,從而增加了血液流動的阻力,影響血壓的恢複。因此,孩子要少吃鹹菜,菜的口味也別鹹了。
(3)要多食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節製膽固醇的攝入量,如少吃豬油、牛油、鯽魚子、蟹黃等食物,而要多吃些芝麻油、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及魚類食品等。
九、當心兒童由於食物過敏所致尿床一些3歲以上的智力正常也無代謝、感染神經係統或泌尿係統疾病,卻常會發生夜間不自主的排尿現象,其原因何在呢?營養專家指出,遺尿與變態反應有關,當食用了致敏食物後,可引起膀胱各層組織水腫,不能很好地擴張,膀胱容量減小所致。有人作過實驗,從食譜中減去導致過敏的食物後,膀胱容量即增加。再加入引其過敏的食物,膀胱容量又縮小。此外,過敏反應還造成了膀胱內外括約肌水腫,容易疲勞,使其不能有效地舒縮,來控製尿的排放。
那麼,又有哪些食物過敏可致遺尿呢?事實證明,主要是牛奶,此外,小麥、蛋、玉米、豬肉也可引起過敏。又怎樣治療由於食物過敏所致遺尿呢?(1)吃晚飯時喝水要少,睡前排淨尿,這樣可使夜間的排尿機製受到控製。
(2)查找過敏源,即查明過敏的食物,若是牛奶過敏,停食牛奶後便痊愈了。
(3)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芬妥胺、氨基甲酰、甲基膽堿等藥物。
十、兒童不宜常吃素目前世界上的素食者已達1億多人,在大人們的影響下,不少兒童也開始吃起素——實際上全世界的“素食之家”正在與年俱增……據美國兒童健康學家的—項最新研究證實,兒童素食雖對預防成年後的高血壓、高血脂、血管硬化、心髒病等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的“負麵影響”也是不小的。原因如下:(1)有些維生素隻有在動物蛋白質中才易被人體吸收,鋅、鈣、鐵等營養成分在葷食中較多,長期吃素,這些兒童生長發育急需的營養物質就可能嚴重匱乏。
(2)不少“素食名菜”是為大人設計的,並不迎合兒童的嗜好,長此下去,素食兒童又易養成偏食習慣,營養不足更可能是“雪上加霜”。
(3)3歲前的幼兒腦部發育迅速,極需多種大量的營養物質,而這往往又需攝入大量素食來提供,偏偏嬰兒胃口小,難以攝入大量素食,由此極易因營養不足而智力發育不如其他兒童。
事實證明,專家們的意見,據統計,素食兒童的平均智商低,平均體重輕1.8千克,平均身高要比一般兒童矮2厘米。所以,兒童不宜常食素食,即便吃素食,也不要忌奶類和蛋類食品。
十一、有些開水兒童不宜人們常常教育孩子不要喝生水,而要喝白開水。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開水於兒童均有益,有些開水兒童不宜,如下幾種開水:(1)蒸飯後的“甑腳水”。
(2)在火爐上沸騰了很長時間的“溫吞”水(即不冷不熱的開水)。
(3)經過多次反複煮沸的殘留開水,尤其是開水鍋爐裏的水。
(4)裝在暖水瓶裏已經幾天的溫開水。
上述開水兒童之所以不宜,一是這些開水中,所含的某些對兒童不利的微量物質萬分增高了;二是在溫吞水中,亞硝酸鹽容易增多,而含有亞硝酸鹽的水是有毒的。
十二、兒童不宜多吃果凍不少孩子們都喜歡吃果凍,家長們也非常舍得給孩子買,原因是他們認為果凍是由水果汁製成的。果真如此嗎?其實果凍並不是用水果汁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海藻酸鈉、瓊脂、明膠、卡拉膠等)加入各種人工合成香精、著色劑、甜味劑、酸味劑配製而成。上述物質雖然皆來源於海藻和陸生植物,可是在提取過程中經過酸、堿、漂白等工藝處理,使其原有的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成分均喪失殆盡。
海藻酸鈉、瓊脂等屬於膳食纖維類,但攝入過多會影響人體對脂肪、蛋白質的吸收,尤其是鐵、鋅等無機鹽由於結合成不可溶性混合物,降低了人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人工合成香精,成分也比較複雜,—般多中酯類和醛類化學物溶解於酒精中配製而成。果凍的鮮豔色澤,是加入人工著色劑的結果,這些人工著色劑,是以煤焦油為原料經化學合成,對人體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甚至還有—定的毒性。因此,果凍還是少吃為好,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好吃、愛吃而讓孩子多吃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