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寶寶空間感知能力發展特點(1)1~3歲寶寶很早時起就有了空間的感知。一些研究認為,寶寶從2歲半到3歲,判別平麵圖形大小的能力急劇增加。其他的研究也認為早期幼兒認識事物是憑借事物的形狀和顏色來進行的。
哺乳期的嬰兒可以根據瓶子的形狀認出自己的奶瓶,他們已能夠依據物體的形狀辨認出自己所熟悉的物體。但這時的寶寶隻是對物體形狀的一種感知和籠統的體驗,他們還不是對抽象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圖形的概念。他們叫不出這些圖形的名稱,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圖形的感知。但對圖形卻已很感興趣,能夠辨認。
(2)3~4歲3~4歲寶寶已經能夠對物體之間的遠近關係有較好的感知和理解。
寶寶喜歡探索物體之間的結構,如套碗。這個階段的寶寶喜歡反複地套來套去,喜歡把東西拆開,重新擺放物體,這就意味著改變了物體的空間排列形式。幼兒在辨別空間方位的難易順序上,隻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對於3~4歲的寶寶感知空間方位並加以辨別則更為困難,隻能感知簡單初步的空間方位。
幼兒認識空間基本方位的順序常常是先上下,再前後,最後是左右。一般來說3歲孩子能辨別上下,4歲能辨別前後,5歲以後是左右概念的發展期。
寶寶在辨別空間方位時,要經曆由自身為中心向以客體為中心的過渡發展過程。3~4歲寶寶辨別上下,先是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前後,如自己的身體,頭在上麵,腳在下麵;衣服前麵的扣子、後麵的蝴蝶結等;之後,寶寶可以進一步認識感知以自身為中心的身體以外的上下前後,如自己的頭上麵是屋頂,腳下是地麵等。此外,3~4歲的寶寶理解的上下概念也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離自己非常近的和正對著的物體的方位容易辨別,而對離自己太遠的,或太偏離或傾斜的物體,寶寶就不容易感知和辨別了。
除了空間方位的感知以外,3~4歲寶寶已能很好地感知體驗立體知覺,即對物體所占的空間範圍、所占位置的前後距離有所感知。
同時,在序列排序活動中,寶寶通過排序3~5個物體,排得近一些和排得空間大一些,使寶寶對空間感覺都有不同的體驗。
二、寶寶空間感知能力培養目標(1)1~3歲①引導關注各種形狀的物體,運用多種感官感知不同形狀的物體。
②培養和滿足寶寶對圖形的興趣和好奇心。喜歡玩各種圖形或各種形狀的物體。
(2)3~4歲①引導寶寶感知和體驗物體的簡單空間關係和鄰近關係。
②引導寶寶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的上下方位,包括自己身體的上部與下部和自己的上麵與下麵的空間位置關係。引導寶寶在活動中感知、體驗和說出物體所處的上下位置。
三、寶寶空間感知能力培養方法(1)在生活中隨時引導寶寶接觸和感知各種形狀的物體在寶寶的用品(如杯子、碗或瓶子等)上貼上相應的圖形;感知手帕、毛巾、被子、蛋糕、糖果、餅幹和圖書及紙張等物品;尤其是當一個新的事物出現時,利用寶寶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引導寶寶關注物體的形狀。
(2)提供各種圖形或各種形狀的物體,供寶寶進行簡單的遊戲用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拚圖,或玩象征性的遊戲,如用圓的圖形卡片當小瓶用,用小棍擺出圓形、正方形等圖形,並滿足寶寶用圖形自由遊戲的願望和興趣。為寶寶提供接觸和感知各種形狀物體與玩具的機會,並運用多種感官感知圖形。讓寶寶辨別圖形的同時,難度也要有所考慮。如顏色相同的圓形、三角形或正方形,家長拿出一個圓形後讓寶寶挑出顏色相同的三角形和正方形。
(3)讓寶寶感知、體驗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位置寶寶對空間方位的認識是從對自己身體有關部位的方位認識開始的。對自己身體部位的認識,直接的自我感知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詞的描述,使寶寶對空間方位的認識有初步的概括和理解。例如,讓寶寶認識上下時,先讓他想想自己身體的上麵有什麼,下麵有什麼,啟發幼兒搖搖頭、動動腳,以取得對這些部位的感知,然後再說出身體的上麵有頭、下麵有腳。
鼓勵寶寶用身體的各部位參加活動,如把皮球舉過頭頂,把皮球抱在胸前,坐在皮球上麵,用腳踩住皮球等。通過身體的不同活動姿勢,體驗空間感。如站著、蹲著、躺著的不同空間感,把手拉起來,可以使圈中的空間變大又變小。運用空間詞彙體驗自身的各部位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