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 大隱朝市,承襲筆墨
封底人物
作者:梁偉 張小華
他把多年的文化積澱與審美經驗融入到書畫作品的構圖之中,使得作品在奇雄中有開合,在渾然中有縱橫
馬濤的字,不同於一般書法。
草書、隸書、燕書、大篆、小篆、二王體、瘦金體……甚至甲骨文,都有可能出現在一幅作品中,上下左右有時都是不一樣的字體。
那些宣紙上的字,距離幾厘米間,已然跨越兩個、甚至多個朝代。
有人說看馬濤的字,就如欣賞一幅水墨作品,粗細結合,濃淡結合,寬窄結合,齊正結合,鬆緊結合……
字如其人,畫如其人。
馬濤的畫也不同於一般的中國畫。他的畫作是一個充滿現代感和生命力的美術世界,多種元素相互補充,形成一幅奔放中透著柔和的奇妙又和諧的畫麵。
他把多年的文化積澱與審美經驗融入到書畫作品的構圖之中,使得作品在奇雄中有開合,在渾然中有縱橫,從而在筆畫層麵將水墨對人心靈上的親和力與視覺上的衝擊力整合在一起。
他的自由王國
馬濤是一個淡然、灑脫又很具個性和實力的藝術家。漫漫幾十年,歲月賦予了他豐富多彩的藝術涵養。讀他的書畫,既可遊走於他千變萬化的水墨幻境中,又可從他珠璣顧盼的題畫詩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從畫麵中感觸到些許人生的深沉和厚重。
自幼喜歡繪畫,馬濤從1975-1977年,連續學習了3個寒冬後,他考入保定藝術學校,但因人為操作而失去了入學機會。
他成了鄉裏“一名不太一樣的電影放映員”。這個放映員會自己手繪電影海報,讓電影人物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從1980年開始,馬濤陸續在《衡水日報》等媒體上發表作品。後來,文化站幹部遴選,馬濤參加轉幹考試時,業務分考了第一。
1983年,馬濤被調到鄉裏的文化站當站長。直至後來升任河北深州市某局局長,無論工作多麼繁忙,對於最初的藝術情懷,馬濤都不敢或忘。
“真正的藝術應該給人以希望和光明,讓人全身心感受世界,把人們從日常生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找尋新的願望和目標。”馬濤說。
對馬濤來說,繪畫是他的自由王國。
“人從生下來有父母管,上學後有老師管,單位裏有領導管;你還要顧慮家人的感受、同事的感受、社會的感受……什麼時候才是你自己呢?”他說隻有沉浸在書畫世界時,他才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2002年,花一個月的時間,馬濤畫了一幅毛澤東在北戴河的作品,獲得了一次繪畫比賽一等獎。作品展出後,許多行家讚歎道,“完全不遜色於職業畫家!”
專業人士的肯定令馬濤燃起了對繪畫的更多熱情。每個周二、周五的晚上,他都會自備筆墨紙硯,組織藝術沙龍,與三五好友交流藝術心得。
退休後,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這點“個人興趣”上。2012年,馬濤又到北京畫院進修。這家成立於1957 年的畫院,是新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專業畫院,藝術大師齊白石曾任其名譽院長,培養了一大批享有盛譽的藝術人才。
多年來,馬濤學習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經過咀嚼消化深得中國畫的傳統精髓。但他並不滿足於此,又從審美形式、畫的色彩、表現物象中汲取營養,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