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顧行發:遙感夢 我的夢(2 / 3)

“大家都很優秀,都想學有所成。當時也沒想把這和成功聯係起來!”

法國的教育製度與中國不同,讓顧行發不解的是,自己的論文答辯完之後,他的導師竟然不知道他的題目。但導師的一句話讓他如夢初醒,也受益終身:“如果我懂了,還需要你做什麼?我不需要你重複我的研究。我所做的隻是給你創造一個研究環境,你自己提出科學問題。”基於這種教育,顧行發逐漸養成了獨立自主、創新的意識。

在導師邀請下,顧行發主要從事衛星定標方麵的研究。當時法國的衛星是靠美國的衛星進行定標的,可借鑒的資料非常有限,於是,顧行發在馬賽附近選擇實驗場地,出色完成了法國衛星的校正工作,彌補了法國這一技術的空白。

當時在遙感方麵,美國做得比較好。但是有一天在閱讀美國一組數據的時候,顧行發卻發現了其中的錯誤,起初他不敢相信,就一次次做實驗比對,最終證實了自己的觀點。美國專家根據他的發現,對數據進行了修正。

“他們感到意外的是,發現問題的竟是咱們中國人。法國方麵也極為榮耀,因為這是在法國的條件下的重大發現,當地議長聽說之後,驅車前往我學習的研究所對我進行表彰。當地報紙、歐洲遙感協會會刊及人民日報海外版都曾對此做過報道。我因此得到了業界的承認,並被法國視為自己的驕傲。”

1991年獲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物理係遙感物理學博士學位,法國政府真誠地邀顧行發留法工作,並許諾給予他終身研究員的職位,進入公務員行列。

1993年,顧行發被聘為法國農科院研究員終身職位。此後10年,他的工作和生活一直順風順水,直到2003年世界遙感大會的召開,這樣的平靜才被打破。

學優不忘報國誌

2003年,世界遙感大會在法國舉行,不到1000人的大會,中國去了約有300多人。然而,就是在那次大會上,顧行發發現沒有一個發言人,特別是沒有一個中國的發言人在報告中引用中國的遙感數據,也沒有一個人提及中國的衛星遙感計劃。

“沒有一個人的研究成果是根據中國遙感衛星做的!當時就連一些很小的國家都有自己的衛星應用計劃。什麼時候中國自己的航天遙感在世界上能夠占有一席之地?我當時就很不服氣,我不相信在這方麵中國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我要回去,做中國自己的航天遙感。”回憶起這段曆史,顧行發明顯有些激動。

其實,早從上世紀90年代起,身在法國的顧行發就開始了與中國的合作。1992年,時任中科院遙感研究所所長童慶禧邀請顧行發回國講學。此後,顧行發每年都回國講學、訪問、交流、合作,把在法國學到的技術用到國內。

“雖然那時我才初出茅廬,但這些前輩都對我寄予了很大希望,我每年都能收到老院長周光召的賀年卡。我深刻感受到中科院對人才的高度重視。”顧行發說,“但這樣來回跑,就像是隔靴搔癢,我始終想找一個更加合適的平台。”

1994年,業界的一位老先生給顧行發打電話,告訴他中科院有了“百人計劃”,這項高目標、高標準和高強度支持的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承諾,將以每人200萬元的資助力度從國外吸引並培養百餘名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那時,他就想以此平台回國。於是顧行發拜訪了陳述彭院士和王大珩院士,兩位前輩告訴他回國條件還不成熟,建議他先在國外多學多看,總有回報祖國的一天。在前輩們的指導下,顧行發一邊將精力放在與國內的交流上,一邊在法國繼續積蓄實力,等待機會。

在這期間,他每年都會召集在法國工作的18個中國科學家組成“法國支援中國西部誌願團”,回國為甘肅的經濟發展建設出謀劃策。顧行發一行18人也被戲稱為“十八勇士”。

“2003年,世界遙感大會上我遇到了時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田國良,從他那裏了解到國內的情況,國家有關部門決定籌建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希望我能夠牽頭籌建這個論證中心,這正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我下定決心要回國,做中國自己的航天遙感。”

2003年12月,在中國駐法大使館的幫助下,顧行發成功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並在田國良等老一輩遙感專家的引薦下,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著手和同事籌備成立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

“其實在海外學習工作期間,法國人待我很好,但我的心中卻始終有一種不安。”顧行發說,“一是我們中國自己的遙感在國際上沒有一定的地位,讓我感到不安;二是我們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這代人,獲得了很多好的機會,深受國家和前輩的恩澤,總想要為祖國做些事情。科學研究哪都能做,但中國的航天遙感事業隻能在中國來做!”

攻堅克難不言苦

回國伊始,國內的科研條件還比較差。顧行發隻好和團隊的同事擠在一間18平米的辦公室裏,經常工作到淩晨一兩點,寫項目申請的本子摞起來,竟高達一米多厚……

當時相關部門問詢其需要解決什麼時,顧行發答曰:國民待遇。在顧行發看來,條件是自己創造的,不是自己要的,自己回國是要創造價值的。

“很多人都以為,回國就要有一個很好的外部環境,才能回來做好工作,我要告訴他們,先捫心自問,別一張嘴就要各種待遇,你們想想自己為國家作了多大的貢獻?”很多人都認為,作為海歸,可以享受各種優越的物質條件,但顧行發卻給記者講述了他當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