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過敏性皮疹
皮疹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常見。一般在接種後數小時到數天發生,接種活疫苗在1~2周內發生,重者可給予抗過敏藥,預後良好。
(4)過敏性休克
個別孩子預防接種後會發生休克。多在接種後數分鍾至半小時內發生,表現為煩躁不安、麵色蒼白、發紺、四肢涼及出虛汗等症狀,重者神誌不清、血壓下降、大小便失禁。
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送醫院兒科,或就地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爭分奪秒,組織搶救。家長在孩子接種疫苗後,在現場觀察半小時再離開。
(5)血管神經性水腫
個別孩子在接種後1~2天內,注射部位紅腫範圍加大,皮膚發亮,重者水腫可擴大至整個上臂及手腕。
處理方法是局部熱敷,口服抗過敏藥物。
(6)接種後全身感染
多數因為孩子免疫缺陷,導致接種後引起全身感染。處理時應注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或輸血漿。
(7)其他反應
低熱,輕度腹瀉,注射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發癢等症狀。
359.哪些兒童不宜打防疫針
為了使兒童增加免疫力,防止傳染病,家長們應及時去防疫站給兒童打防疫針。但應注意,有些情況是不宜打防疫針的,否則會事與願違,甚至出現嚴重反應。
首先,在接種的部位有嚴重皮炎、牛皮癬、濕疹及化膿性皮膚病的兒童應治愈後再接種。
其次,正在發燒、體溫超過37.5℃的兒童,應查明發燒原因,治愈後接種。
因為打防疫針會出現體溫升高的反應,加重發燒的病情。
另外,發燒往往是流感、麻疹、腦膜炎、肝炎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症狀,接種疫苗不僅會加快發病,還會加重病情,使病情複雜,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
同時,疫苗中的抗原成分與致病的細菌可互相幹擾,影響免疫力的生成。
此外,正在患急性傳染病或痊愈後不足兩周正在恢複期的兒童應緩期接種。有嚴重心髒病、肝髒病、腎髒病、結核病的兒童也不宜接種。因為患有這些疾病的兒童體質往往較差,對接種疫苗引起的輕度反應也承受不住,有病的器官不能增加額外的負擔,故接種後往往會發生較重的反應。另外,接種疫苗後肝髒的解毒、腎髒的排泄等功能都要加強,影響有病器官的康複。
神經係統疾病,如癲癇、大腦發育不全等及血腦屏障作用差等的兒童,也不宜接種疫苗。
重度營養不良、嚴重佝僂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兒童不宜接種。這些兒童由於製造免疫力的原料缺乏或形成免疫力的器官功能不好,不能產生免疫力或反應嚴重,故不宜接種。
有過敏體質、哮喘、蕁麻疹、接種疫苗曾發生過敏的兒童不宜接種。因為疫苗中含有極其微量的過敏原,對一般兒童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對過敏體質的兒童來講,由於其敏感性極高,也會發生過敏反應,給兒童帶來危害。
腹瀉的兒童,大便每天超過4次者不宜服用兒童麻痹糖丸活疫苗。因為腹瀉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掉,從而失去作用。另外,腹瀉如為病毒感染所致,會幹擾疫苗產生免疫力。
在傳染病流行時,密切接觸了傳染病人的兒童不宜馬上接種疫苗,必須經過該種傳染病的最長潛伏期後未發病再接種。
不宜接種疫苗的兒童而又必須接種時,如被狂犬咬傷者必須接種狂犬疫苗,一定要在醫生指導和密切觀察下方可接種。
360.疫苗有哪幾種
(1)活菌疫苗
減毒活菌苗作為疫苗用,如小兒麻痹、麻疹、卡介苗(BCG)等疫苗。接種活疫苗時,會發生輕微的感染,但免疫力長久持續,所以不用數次追加免疫。
(2)死菌疫苗
殺死病原體,隻留下能夠產生免疫力的毒素作為疫苗,如百日咳、乙腦、流行性感冒等疫苗。接種死菌疫苗,可在血中產生抗體,以殺死入侵的病原體。死菌苗無法像活菌苗那樣在體內增殖,所以必須經常追加接種,以強化免疫。
(3)類毒素
取出病原體的毒素,加以削弱毒性而進行無毒化,如白喉、破傷風疫苗。與死菌苗相同,不具有持續力,必須經常追加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