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生理機能和各個器官發育尚未完善,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差,稍不注意就容易患病,給新生兒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加強對新生兒疾病的預防就顯得極為重要。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體內膽紅素過高而引起的一組疾病,嚴重時可導致新生兒神經係統受損引發膽紅素腦病,影響新生兒智力發育,是嚴重威脅新生兒健康的“隱形殺手”。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新生兒黃疸在優育學方麵和提高人口素質方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尤其要注意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做到未雨綢繆。
新生兒黃疸二三事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發生的原因:這是因為在胎兒期,胎兒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但是體內為低氧環境,必須有更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供給胎兒,才能滿足胎兒的需要。出生後,新生兒必須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獲得氧氣,體內的低氧環境得到改變,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於是大量的紅血球被破壞,分解產生膽紅質。這時新生兒的肝功能不完善,酶係統發育不成熟,不能把過多的膽紅質處理後排出體外,隻能堆積在血液中。這種膽紅質象黃色的染料一樣,隨著血液的流動,把新生兒的皮膚和鞏膜染成黃色,出現新生兒黃疸。
病症觀察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症狀:正常新生兒出生後2~3天即有黃疸出現,表現為麵部、軀幹及四肢的輕度黃染,一周內消退。有的黃疸很輕微,不仔細觀察,甚至看都看不出;有的黃疸很深,持續時間也長,半個月或二十餘天不等,表現出黃疸滯留現象。以早產兒或有頭顱血腫的及有過窒息史的新生兒為多見。但隻要吃奶好,精神無異常,大小便正常,而且黃疸日漸變淡,這也屬生理性黃疸範圍,不必驚慌。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能不治自愈。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症狀:如果新生兒的黃疸出現的時間早,在生理性黃疸減退後又重新出現而且顏色加深,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如皮膚發黃,白眼球、淚水和尿液有時也呈黃色。如果新生兒精神倦怠、哭聲無力、不吃奶時,應盡快去醫院檢查。否則隨著病情進展,有尖叫、目光凝視、肌張力增高、抽痙、嘔吐等症狀,這是血中的膽紅素進入了大腦,與腦組織結合,嚴重損傷了腦神經。重症者會有癡呆後遺症。
專家方案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主要有輸血和光療
[輸血]血清間接膽紅素如超過20mg/dl(342mol/L),需采用換血輸血。供血者須先作g6PD缺乏的過篩試驗,必須沒有g6PD缺乏方可供血,以免輸血後加重和黃疸。避免親屬供血。黃疸不嚴重者不需輸血。
[光療]患兒暴露於波長440nm的光線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防止核黃疸的發生,如核黃疸已經發生則可使其恢複快一些。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被光氧化變成無色物質,從尿和膽汁排出體外。這種治療簡便易行,有一定療效。
一種簡便的方法是將40W藍色熒光管7支作為光源。將患兒置於保溫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將光源置於離體表33~35cm處,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麵積。光照時間大多為24~48小時,最長可達96小時。治療過程中要注意液體補給(以防脫水)和護肝治療。經這種治療,皮膚黃疸消退和血清膽紅素下降均較快。
知識導讀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1)出生時窒息、缺氧或生後胎糞排出延遲者,黃疸往往較深。
(2)感染:有一些細菌、病毒感染可引起黃疸。感染可發生在宮內或出生後。敗血症、泌尿道感染時黃疸發生率較高。
(3)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g汀病)患兒的黃疸消退常延遲。
(4)細胞破壞增多:常見因母親與胎兒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或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後者在我國廣東、廣西、四川等省較多見。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頭顱血腫或其他部位出血亦使紅細胞破壞增加,引起黃疸。
此外還有母乳性黃疸:其表現為生理性黃疸遲遲不退,在第2周末黃疸反達高峰,曆時1~2個月才退清。雖然黃疸較深而持久,但小兒並無其他異常,如暫停母乳2~3天,黃疸會明顯減輕,再哺母乳,黃疸可有些加深但不會達到原先的程度。
預防新生兒黃疸
為了預防新生兒黃疸,應注意如下幾點
(1)應避免接觸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化學物品,禁用可誘發溶血性貧血的氧化劑藥物。衣服被褥忌有樟腦丸或萘的氣味。
(2)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故妊娠期間,孕母應注意飲食有節,不過食生冷,不過饑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3)婦女如曾生過有胎黃的嬰兒,再妊娠時應作預防,按時服用中藥。
(4)如果患兒是由母親哺乳的,其母親也要忌用氧化劑藥物,忌食蠶豆,忌與樟腦丸或萘接觸。
(5)嬰兒出生後就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了解黃疸的進退。
(6)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症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難、驚惕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7)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及肝髒大小變化,早期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
(8)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9)需進行換血療法時,應及時做好病室空氣消毒,備齊血及各種藥品、物品,嚴格操作規程。
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生率占活產嬰兒的15~20%,死亡病例的20~30%。臨床特點為彌漫性肺部病變及症狀不典型。主要分為吸入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兩大類。後者於宮內、分娩過程中感染的稱為宮內感染性肺炎,於出生後感染的稱為生後感染性肺炎。
新生兒肺炎二三事
吸入性肺炎多因吸入胎糞、羊水等引起,也可因吞咽反射不成熟、吞咽動作不協調、食管返流或齶裂等因素引起乳汁或分泌物吸入而引起。感染性肺炎如為出生前感染,多為母親有感染,病原通過胎盤血行傳至胎兒。羊膜早破、羊水汙染,胎兒宮內吸入汙染羊水或胎兒娩出時吸入產道中汙染分泌物也可感染。如為出生後感染,多為患兒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患臍炎、敗血症等經血行播散,或醫源性感染。
病症觀察
新生兒肺炎症狀
(1)早期病兒隻出現吃奶減少或不吃奶,哭鬧不安或體溫不升。
(2)隨後出現呼吸急促、口吐泡沫,口周發青等較為典型症狀。
(3)呼吸淺促,鼻翼扇動,三凹征。嚴重者呼吸不規則,出現點頭呼吸,雙吸氣或呼吸暫停。
(4)肺部有時可聞及細濕羅音。
此時應即送醫院住院治療。此病雖發病率高,但如果及時到醫院就診,得到合理治療、護理,治愈率較高,預後良好。
專家方案
新生兒肺炎治療原則與嬰幼兒肺炎大致相仿,應采用中西醫結合及綜合措施,從整體出發,加強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暖、供氧、保證營養及液量,積極控製感染,防治並發症,及時進行鎮靜、止咳平喘、強心、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症處理。
由於新生兒肺炎症狀常不典型,因此在注意診斷、加強治療的同時,家庭護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患兒室內溫度應保持在20~24℃,相對濕度維持在60%左右,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時要注意避免對流,以防受涼。
(2)經常為患兒變換體位,以頭高側臥位為宜,以利於保持患兒呼吸道通暢和分泌物的排出。
(3)注意供給患兒足夠的能量、營養和水份,但對於病情危重者,應暫停喂奶、喂藥,以免發生嗆咳、嘔吐引起窒息。此外,喂奶時要注意觀察,若患兒口鼻周圍出現青紫、嗆咳,應立即停止,並予吸氧。
(4)新生兒患肺炎時,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但新生兒不會自主咳痰,因此要及時給患兒吸痰以保持其呼吸通暢。吸痰時,可采用口對口或大注射器連接導管吸痰,切記動作要輕。
(5)新生兒肺炎體溫多正常,若體溫升高可采用物理降溫,盡量不用退熱藥,防止出汗過多引起患兒虛脫。
(6)因新生兒反應能力較差,因此要密切觀察心率和呼吸,若出現口吐泡沫,麵色蒼白,唇周青紫,或拒奶時,說明病情嚴重,須積極搶救治療。
知識導讀
新生兒在出生後1~2天內很快發生肺炎多是由於胎兒分娩過程中早期破水、產程延長、胎兒在出生過程中吸入被汙染的羊水或陰道分汔物等原因引起。此外母新妊娠末期多種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也可通過血液循環浸入胎兒肺髒而引起新生兒肺炎。小兒出生數天後發病則可能與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觸或其他途徑的感染有關。
預防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預防常識
(1)應及時就診。新生兒肺炎臨床表現不典型,故患兒拒奶、精神差、麵色發紺、口吐泡沫或喂奶後嗆咳、氣促應考慮有此病的可能,應及時就診治療。
(2)注意保暖。平時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受涼,衣被適度,室溫不宜過高,勿與發熱、咳嗽、流涕等人員接觸。
(3)注意呼吸道傳染。母親有感冒,接觸患兒時必須戴口罩。平時家庭成員不要經常親吻小兒,以免從呼吸道傳入病菌。注意喂養,預防奶液吸入。
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腦損傷,係由缺氧或產傷引起的。早產兒發病率較高,預後較差。而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是指胎齡>28周但不滿37周的活產嬰兒,各方麵發育不完善易引起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者可能留有神經係統後遺症。
新生兒顱內出血二三事
在嬰兒出生前或出生過程中及出生以後,一切可以引起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導致顱內出血。①胎兒期:若母親患有心髒病、血液病或子癇等疾病可使胎兒缺氧或供血不足。產前孕婦曾使用全身麻醉劑或鎮靜劑等,可抑製胎兒的呼吸中樞,引發缺氧。②生產中:胎兒頭過大或產道過小、急產、臀位產、高位產鉗和多次吸引器助使胎兒頭部受擠壓而引起產傷性顱內出血,以足月較大的嬰兒多見。③生產後:若新生兒出生後缺氧,由於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由毛細血管滲出,而產生顱內出血。
病症觀察
患兒的症狀體征與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有關。早期多呈興奮、煩躁不安、腦性尖叫、嘔吐、拒奶或抽搐,重者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雙眼直瞪、凝視。晚期進入抑製狀態,嗜睡、麵色蒼白、呼吸淺慢、全身肌肉呈鬆弛性癱瘓、原始反射消失,最終進入昏睡狀態。
專家方案
患兒應在醫院進行及時救治和監護,給予止血、控製驚厥、降顱壓等治療。並做好各項護理工作。
(1)一般護理:保持患兒安靜,以減少加重出血的機會或誘發痙攣,患兒取頭高位(300C),右側臥位,一防唾液倒流入氣管,可用鼻胃管法維持營養,重症給靜脈營養。
(2)嚴密觀察病情密切觀察體溫、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做好血氧飽和度、血糖的監測、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各項參數的監護,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並協助搶救。
(3)呼吸道管理密切觀察患兒呼吸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麵罩加壓給氧或使用呼吸機給予輔助通氣。
(4)靜脈通道管理保持靜脈通暢,使搶救治療藥物能迅速有效輸入。
知識導讀
新生兒顱內出血指發生於新生兒期的顱內任何部位的出血,臨床以顱內壓增高、呼吸不規則、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症狀為主要特征。按出血部位,可分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腦室內出血、混合型出血等6種。
預防新生兒顱內出血
因本病的發生與分娩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在產前應加強孕婦的保健工作,進行產前檢查及時發現高危妊娠,預防早產。
(1)定期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減少異常分娩所致的產傷和窒息。
(2)發現胎動過快或過慢時,立即到醫院檢查治療。
(3)產前檢查胎兒胎位不正、臍帶繞頸、孕婦骨盆異常或高血壓等病時,應到醫院分娩。對有缺氧史或產傷史新生兒,早期積極治療常常獲得良好效果。
(4)健康教育,向家長講解顱內出血的嚴重性,可能出現的後遺症,給予安慰,鼓勵堅持治療和隨訪,盡早對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和智力開發,減少腦損傷。減輕家長的焦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5)對早產、難產、手術產及產時有窒息的新生兒都應在娩出後給予特別護理,並肌內注射維生素K 1。加強NICU的管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製度,病室每天早晚開窗,應用動態空氣消毒機空氣消毒4次。溫箱地麵、桌麵每天用消毒液擦拭1次。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要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護理用具盡量用一次性或專人專用。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於圍生期窒息、缺氧所導致的腦缺氧缺血性損害,臨床出現一係列神經係統異常的表現。常見於嚴重窒息的足月新生兒,嚴重者可死於新生兒早期,幸存者多留有神經係統損傷後後遺症,如智能低下、腦癱、癲癇、共濟失調等。是圍生期腦損傷的最重要原因。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二三事
缺氧時腦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使腦細胞氧化代謝發生障礙,體液由血管內經組織間隙轉移到細胞內,產生細胞內水腫。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細胞外水腫,繼而使腦血管受壓,發生腦缺血。嚴重缺氧時心搏減少,腦血流量明顯減少,更加重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最終導致腦組織壞死。缺氧使靜脈淤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或組織壞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
病症觀察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症狀
[輕度]出生24小時內症狀最明顯,常呈現淡漠與激惹交替,或過度興奮,有自發或刺激引起的肌陣攣,瞳孔擴大,心率增快,無驚厥,腦電圖正常,3~5天後症狀減輕或消失,很少留有神經係統後遺症。
[中度]24~72小時症狀最明顯,意識淡漠,嗜睡、出現驚厥、肌陣攣、下頜抖動、肌張力減退、瞳孔縮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動過緩,腦電圖呈低電壓、驚厥活動,1~2周後可逐漸恢複,但意識模糊進人淺昏迷並持續5天以上者預後差。
[重度]初生至72小時症狀最明顯,昏迷,深淺反射及新生兒反射均消失,肌張力低下,瞳孔固定無反應,有心動過緩、低血壓、呼吸不規則或暫停,常呈現去大腦狀態,腦電圖呈現爆發抑製波形,死亡率高,幸存者每留有神經係統後遺症。
由於選擇性腦損傷的結果,凡病變在兩側大腦半球者,其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驚厥,對抗驚厥藥不敏感,同時有前鹵隆起,顱縫分裂等腦水腫症狀體征;而病變在丘腦、腦幹核等處者的特點則是驚厥持久,有腦幹功能障礙如瞳孔固定,無吸吮和吞咽反射。但無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的症狀、體征。
專家方案
[一般治療]保持安靜、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酸中毒。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可給予維生素K 15mg/d,或輸鮮血或血漿。及時糾正低血糖、低血鈣等。
[維持能量和適當限製液量]一般生後3天之內液體量應限製在每口60~80ml/kg,輸注速度每小時4ml/kg。葡萄糖攝入量每天10~20g/kg,使血糖維持在4.2~5.6mmol/L,必要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應慎用碳酸氫鈉以免加重腦水腫。
[控製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那,負荷量為20mg/kg。於15~30分鍾靜脈滴入,若不能控製驚厥,l小時後可加用10mg/kg;每日維持量為5mg/kg。安定的作用時間短,療效快,在上藥療效不顯時可加用,劑量為0.1~0.3mg/kg,靜脈滴注,兩藥合用時應注意抑製呼吸的可能性。高膽紅素血症患兒尤須慎用安定。
[治療腦水腫]出現顱內高壓症狀可先用呋塞米1mg/kg,靜脈推注;也可用甘露醇,首劑0.5~0.75g/kg靜脈推注,以後可用0.25~0.5g/kg,每4~6小時1次。是否使用地塞米鬆意見不一,劑量為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靜脈滴注,48小時後減量,一般僅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