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歲以後,可以有目的地開展觸覺遊戲。比如:可以在一個大紙盒內放入匙、塑料杯、石子、海綿、麥秸、連指手套、蠟筆、小玩具、短襪等觸覺不同的物品,然後將盒子密封起來,在盒子相對的兩邊各剪一個3寸多直徑大小的洞,讓孩子從洞中伸手進去摸,目的是通過觸覺分辨東西。
知識導讀
因為擁有觸覺係統,嬰幼兒可以借此而辨識母親或照顧者,從而建立起緊密的依附關係,這種緊密的依附關係不但會影響寶寶的人際互動,情緒發展,甚至會對寶寶將來的學習能力(如專注度)產生影響。嬰幼兒除了用眼睛注視,耳朵傾聽來探索環境外,還會用手把玩並且常常把玩具放進嘴巴咬咬看,這樣會使得孩子對物我間的分辨、空間概念、操作能力更加成熟與精進。總之,觸覺係統將影響嬰幼兒的喂食情況、是否安穩,情緒調節,手眼協調以及學習能力的發展。
TIPS:母親要多撫摸寶寶
一般情況下,每一位母親都會為自己的寶寶授乳。但是,授乳並不隻是為寶寶提供生長發育的營養那麼簡單,它還為寶寶最初的觸覺產生和發展提供條件。寶寶以其最為敏感的口角、唇邊和臉蛋,依偎在母親溫暖的乳房旁,能在大腦中產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這對其智力發育起著很大的催化作用。因此,母親經常撫摸、擁抱嬰兒所產生的肌膚接觸,也會獲得同樣的效果。研究發現,一生下來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發音遲緩,性格孤僻而難與同齡兒和睦相處。所以,媽媽一定要多多撫摸自己的小寶寶。
仙樂飄飄,開發寶寶智力
音樂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還可以提高右腦創造能力和加強直覺思維,改善注意力和記憶力。有科學家認為,音樂可以鍛煉大腦提高認知能力。因此,將音樂作為一種挖掘嬰幼兒潛能的一種重要手段也越來越受到爸爸媽媽們的重視,希望寶寶的人生在音樂的伴隨下充滿智慧和活力。
音樂與智力二三事
出生後,寶寶在哭鬧時聽到胎兒期播放的音樂就會安靜下來,說明他已有記憶能力。剛出生的嬰兒喜歡聽優美的樂曲,如果讓新生兒平臥,他會將頭轉向音樂發出的方向;2個月大的嬰兒已能安靜地躺著欣賞音樂;2~3個月時嬰兒能區分出音高;3~4個月時能區分音色;6~7個月時可以區分出簡單的曲調。可見,孩子從小接受音樂訓練是有生理基礎的。
音樂與智力觀察
接觸音樂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接觸,是指嬰幼兒對音樂感興趣的狀況下的積極聽辯和主動學習音樂的過程或活動;一種叫做被動接觸,是指嬰幼兒在不願意或者還沒有什麼興趣的狀況下,無意識地聽辯或被動地接受音樂學習的過程或活動。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適當地接觸音樂對嬰幼兒早期智力開發都是有益的。當嬰幼兒被動地接觸音樂時,不僅可以使其在絕對無意識中對音樂有一個感性的記憶,還可以為嬰幼兒聽動感統的協調能力打下一個和諧的基礎。而當嬰幼兒主動地接觸音樂時,就更可使其在相對有意識記憶中,具有聽動感係統協調能力的基礎,也能促使其觸動感係統甚至視動感係統多元化共時性地和諧。
專家方案
那麼,如何運用音樂來發展嬰兒的智力呢?專家建議從以下兩點入手:
(1)和小嬰兒說話時用兒語,高聲調,有節奏,像唱歌一樣的語言對寶寶說話。多給嬰兒唱些民歌、兒歌、或你喜歡唱的內容健康、有節奏感、優美、歡快的歌曲。當唱歌時按節奏擺動寶寶的上下肢。到寶寶六七個月後,你唱歌時寶寶已會揮動自己的小手臂了。
(2)播放古典音樂,特別是含莫紮特創作的樂曲。但在播放中父母應細心留意嬰兒的反應,如麵部表情及身體語言,避免對嬰兒造成過分的刺激。
(3)以下音樂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曲目:
勃拉姆斯搖藍曲[作者:勃拉姆斯]明亮純淨的音符,愉快的旋律,一如孩子天真的兒語,使人也變得純真而愉悅。
音樂的瞬間[作者:舒伯特]整首樂曲保持著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天真純潔,令人欣喜。
童年情景[作者:舒曼]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夢幻般的音符,宛如如花般燦爛的微笑,枕著快樂和愜意,夢也沉醉。
嬰幼兒進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輕快活潑的旋律生動地描繪了孩子們吹著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氣十足的神態,表現了孩子們活潑敏捷的特色。
小狗圓舞曲[作者:肖邦]樂曲以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瞬間中了,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1分鍾圓舞曲》。
春之歌[作者:維瓦爾第]其中的第一樂章(快板)最為著名,音樂展開輕快愉悅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蔥綠。
莫紮特弦樂小夜曲[作者:莫紮特]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其中充滿了明朗的情緒色彩和青春氣息,隨後是輕盈的舞步般旋律。
歡樂頌[作者:貝多芬]此曲充滿了莊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
知識導讀
人們通常認為古典音樂是比較難欣賞的,因此很少有人給嬰幼兒聽專業的古典音樂。但是,科學家經過多年測試發現,在嬰幼兒時期經常聽古典音樂的孩子,在智力反應速度和與人交往方麵,都明顯優於其他孩子。有關專家解釋說,雖然嬰幼兒還無法理解所播放音樂的深刻含義,但通過長時間的播放,音樂信息會進入嬰幼兒大腦皮層,形成音樂信息記憶,等到將來嬰幼兒產生思維意識時就會顯現出來。
TIPS:給嬰幼兒聽音樂的幾點注意
[節奏要適中]科學研究發現,音樂對嬰幼兒的智力、聽覺發育有益。但過強的聲音則有害,如果音樂的節奏超過了正常的心律(70~80次/min),便會使人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如果低於正常心律,便會使人產生一種懸而不安的心理狀態。
[音量不要太大]嬰幼兒長時間在90分貝以上音響環境中,可引起鼓膜及內耳聽覺器官器質性病理改變,甚至因鼓膜震動過劇而導致噪聲性耳聾。
[時間不要太長]時間過長會引起嬰幼兒聽力疲勞,從而使其對語言的差別感受性降低,阻礙良好的音樂聽覺的發展。
[要聽就聽“第一流”音樂]有的家長所說的:隨便聽一聽,熱鬧就行。反正孩子小,不懂音樂的好壞。這是個很大的誤會。先入為主的原則告訴我們,如果孩子首先聽到的音樂是第二流、第三流的作品,而不是第一流的,那麼他今後就無法建立第一流的審美情操、第一流的音樂智能。因此,在幼兒時期,要給孩子優先輸入良好的信息,避開不良信息。
安全第一,益智玩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等。而在眾多所謂的“成長因素”中,人們往往忽略了與孩子自幼相伴的玩具的作用,如果每一位父母能用心挑選適合自己孩子的理想玩具,那麼,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以及今後的成長,無疑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益智玩具二三事
玩具是孩子的“教科書”,不僅對增加孩子的生活情趣,豐富知識,開拓智力有顯著的效果,而且還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例如:選擇靜態性的玩具可以糾正孩子的多動症;選擇動態性玩具可以糾正孩子孤僻的性格;選擇製作性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等。可見,選擇適當的玩具寓教於樂,引導孩子在玩耍中糾正自己的不良性格和壞脾氣,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益智玩具觀察
玩具是嬰幼兒親密的伴侶,是開發嬰幼兒智力的有益工具,而各類智力玩具,是促進嬰幼兒智力開發的啟蒙“教師”,通過孩子的擺弄、動手、玩才能理解玩具聲、色、形等特點。一些色彩鮮豔,能發聲的玩具,能促進嬰兒的視覺、聽覺器官的發育,還能培養嬰幼兒的觀察力;一些具有現代化功能的玩具,如“會拍照的小熊”、“會搖頭的娃娃”等可使嬰幼兒獲得知識,並激發其思維力和想像力;各種積木、拚板類玩具,則最能鍛煉嬰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在玩耍的過程中,不但使孩子心情愉快,還培養了嬰幼兒眼手協調和動作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
專家方案
那麼,究竟該為自己的寶寶選擇什麼玩具有助於其智力的開發呢?專家介紹10類適合嬰幼兒各個年齡組的啟智玩具,供家長參考:
[響環]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用手握著“響環”玩,並開始嚐試觸覺、感覺、視覺或味覺的作用。這類最簡單的玩具就是嬰兒開發智力的第一步。
[球]6個月大的嬰兒對一切能動的東西都感興趣,可以滾動的彩色球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會向前滾,嬰兒會好奇地爬著追逐小球。
[積木]8個月大的嬰兒已有了不少的發現,他們已認識玩具、家具等多種用具。麵對積木,他們知道兩塊積木相碰會發出響聲,一個疊在另一個上麵就會比單獨一塊積木高,而且還可以用積木疊成多種不同的形狀。
[複台形狀盒]對18個月大小的嬰幼兒來說,這種玩具可以訓練寶寶觀察物品形狀的能力,通過玩具讓孩子了解生活用品各種不同的形狀。
[玩沙]18個月以後的寶寶已經知道不能隨便把什麼東西都往嘴裏塞,這時就可以讓他們玩沙了。家長為寶寶提供各種小工具,如小鏟、小耙、小桶等,讓孩子發揮創造能力,把沙堆砌成各種形狀。
[娃娃]2歲大的幼兒已經開始有個性表現了。有了娃娃玩具,特別是女孩子,就可以像媽媽對待自己那樣為娃娃洗臉、穿衣、喂食,讚揚或責備娃娃了。
[疊杯]2歲大的幼兒還可以玩疊杯,既可疊成高塔,又可縮成一隻單杯,還可把一些小東西藏在裏麵。這樣,孩子們能夠知道有些東西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卻是實際存在的。
[圖畫書]2歲大的幼兒已經認識了不少物品,通過在圖畫書中找到自己認識的物品,可以增加孩子的認知興趣。父母還可以通過圖畫書讓孩子認識更多的事物。
[玩具車]到了2歲末,幼兒已經基本能夠控製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可以駕駛“小車”了,可以開快,開慢,也可以騎“大馬”,他們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控製能力。
[拉著走的動物玩具]幼兒拉著會走動的“動物”會理解這一根繩子原來還有這樣的牽動力量,相對於那些用幹電池的電動玩具車更有啟智作用。
知識導讀
[認知類玩具]這些玩具使寶寶既動手又動腦,具有發展智力,啟迪智慧,提高認識,豐富知識的作用,也是父母們比較注重給寶寶選擇的玩具。比如:拚圖玩具、操作類玩具、語言教育玩具、益智玩具、科學實驗玩具等。
[社會生活玩具]這類玩具是通過讓寶寶模仿、扮演某類社會角色去加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感受成人世界,體會社會角色,豐富社會知識,進而培養寶寶良好的個性和社會性。如:娃娃及動物形象玩具、娃娃家遊戲用具、社會角色型玩具等。
[體育類玩具]這類玩具可以活動寶寶身體,通過跑、跳、投、爬、平衡等方法,鍛煉寶寶四肢肌肉、心肺功能及身體的反應能力,使肌肉結實,反應靈活,動作協調。如球類玩具、車輛玩具、傳統體育玩具等。
TIPS: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寶寶的玩具
首先,在選擇玩具時,你應考慮到寶寶的性格和年齡。如:女孩喜歡色彩鮮豔的軟性玩具,而男孩則喜歡結構龐大的硬性玩具;月齡小的孩子隻能玩結構簡單的玩具,月齡大的孩子能夠玩一些結構複雜的玩具。所以要注意,過於簡單或複雜的玩具,都不會引起他的興趣。
其次,在選擇玩具時,你還要注意該玩具對孩子是否安全以及是否便於清潔消毒。不要選擇有尖口或棱角的玩具,以免孩子碰傷和擦傷。玩具要經常清潔消毒,以免細菌引起疾病。
另外,不要給孩子購買過多的玩具。玩具過多,會分散他的注意力,從而養成三心二意的不良習慣。
咿呀學語,讓寶寶走在前麵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嬰幼兒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掌握語言最迅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語言可以促進嬰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在認識事物過程中,可用詞將事物的名稱、形態、習性表達出來,使認識的對象成為可理解的知識。如果嬰幼兒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沒有條件充分學習語言,錯過了時機,以後就很難真正學會說話。因此,如何能夠讓嬰幼兒盡早盡好地掌握語言,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寶寶說話二三事
有關專家經過大量的試驗表明,在“一對一”的交流環境中,寶寶的語言能力更容易提高。這是因為在有很多人參加的集體交談中,說話的人語速較快,而且大多使用寶寶不熟悉的詞句。再者,對寶寶來講,那些人的表達方式和音調都是陌生的,因此,寶寶不可能從他們那裏獲得太多語言能力。國外研究表明,多子女家庭中第三、第四個孩子相對於前兩個孩子語言發育明顯滯後,也是因為他們和父母一對一的“交談”機會要比前兩個孩子少得多。
寶寶說話觀察
研究證明,嬰幼兒的語言智能實際上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而並不是成人教、認的結果。隻有有了興趣和主動性,孩子的語言智能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發揮。所以,隻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就可以了。
父母還應注意做好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交流(不僅僅指說話,還包括肢體語言、表情和眼神的對視等)。情感發展是認知發展的基礎,所有的智能都是在此基礎上得以開發的。父母說的話、做的動作以及表情等,都會激發孩子極大的學習興趣。遊戲則是一種最好的提升孩子口頭與書麵語言能力的方式。即使是兩個孩子坐在一起各自搭著各自的積木,他們也能你一言、我一語,很快產生相互交流。此外,幼兒園中老師帶領小朋友們進行集體朗讀遊戲,對孩子語言智能的發展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總的來說,孩子學習語言需要一個心情愉快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對孩子來說,就是“玩”,也正是他們最願意做的事情。
專家方案
父母可以從語言發育的幾個階段,幫助嬰幼兒進行相應的語言訓練:
[發音階段]家長為其換衣服、尿布的同時,可和小兒講話,或讓小兒聽玩具的聲音和音樂聲、歌聲,促使小兒聽到聲音能作出反應,發出“咿呀”的聲音。
[“咿呀”作語階段]此階段家長要多加引導,從發出聲音、模仿發音、到正確發音,要經常與他互相應答。也可采用遊戲方式問小兒以培養其理解大人的語言。
[單詞單句階段]1歲半以上的小兒,已經基本能夠用正規的語言代替簡單的單詞了。此時要豐富小兒的生活,啟發他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興趣,並且讓他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多說。同時,注意通過多種形式,如看圖片、看嬰幼兒節目、講故事、學唱歌、做遊戲等,豐富小兒詞彙,為發展嬰幼兒語言創造條件。和他們說話要使用適合小兒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句子,讓他們能聽懂。
知識導讀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於學習語言是最重要的。嬰幼兒正處在語言學習的敏感期或關鍵期,特別是語音發展的敏感期。嬰幼兒的語言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對語音的把握最為純正。嬰幼兒語言的習得不需要經過間接思考理解,而是借助於當時的語言環境和說話人的動作直接領悟、直接接受。而0~6歲的嬰幼兒,其語言接收係統呈開放狀態,能夠自然地學習語言,隻要具備一定的語言環境,除母語外,嬰幼兒也可以同時習得一兩種外語,甚至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