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寶寶因懂事而大受讚賞,而有的寶寶則因為亂摔東西、喜怒無常而讓人哭笑不得、手足無措,而有的寶寶從小就表現出有主意,比較任性,令父母“頭疼”。其實,寶寶的良好性格是靠平時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作為爸爸媽媽就更加要注意給寶寶做個好的榜樣,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幫助寶寶培養一個良好的性格,讓寶寶在未來的道路上更能經曆風雨,取得成功。
孩子發脾氣,大人怎麼辦
發脾氣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幼兒期正是孩子情感發育的敏感時期。孩子由於缺乏一定的控製情緒的能力,所以很容易衝動、哭鬧。此時,爸爸媽媽們應該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需求與心理變化,巧妙應對,不能一味地遷就,也不能認定孩子發脾氣就是亂發脾氣,不可驚慌也不可跟著大動肝火。更重要的是,幼兒時期的孩子都喜歡模仿,如果家長脾氣火暴,不僅不能以暴治暴,反而成了孩子學習的反麵典型。
發脾氣二三事
寶寶發脾氣時,家長總愛想得過於複雜。其實,多數時候都是一些簡單因素造成的。比如,馬路上人擠人,汽車喇叭叫個不停,我們不知不覺就煩躁起來,稍不順心,就想找人吵一架。寶寶也是一樣。有時候,寶寶發脾氣,並不是因為有著什麼十分複雜的原因,大人就往最簡單的原因上猜:熱了?困了?還是餓了?累了?先解決了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再找其他複雜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問題常常在這一階段就解決了。
發脾氣觀察
通常,孩子發脾氣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3~6歲的嬰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想要試著自己去獨立地解決一些事情。但由於能力有限,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常常弄巧成拙,當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時,他就會著急,發脾氣。一是大人強迫他去做一些事情,他不願接受,於是就用發脾氣來發泄內心的不滿。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由於父母過於嬌慣,隻要孩子一發脾氣,就立刻滿足孩子的願望,從而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會通過發脾氣來要挾大人滿足自己的要求。
專家方案
(1)如果寶寶發脾氣,要先估計一下他是不是餓了,累了,或者有什麼基本的要求,先要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
(2)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轉向其他的內容,待情緒穩定後再加以教育。如果在他發脾氣的時候和他理論,他一定聽不進去,等事情過去了,他心情平靜時,可以和他談談,這樣效果會好。
(3)發脾氣是寶寶想要吸引你注意的一種方法。你越注意他,他的脾氣就越厲害。最好的辦法是你離開房間,不必擔心他會哭壞,寶寶一旦覺得缺氧就會吸口氣(但要注意對於亂踢亂喊的孩子,要把一些有危險性的物品移到他拿不到的地方)。慢慢地他會認識到,發脾氣並不能引起別人的關注。
(4)如果寶寶好打人,而且通過教育一時難以改正,還可以采取短時間地剝奪其一些權利的方法,比如遊戲權利或將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暫時沒收等,使寶寶認識到打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是不好的,隻有不打人了,小朋友們才樂意和他玩,以幫助他改正缺點。
(5)要立一點“規矩”,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常常和他說說,雖然不會立刻奏效,但逐漸他會懂的,這就為他分清對錯,知道怎麼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切忌因此而大發脾氣,使孩子更加急躁,這樣不僅矛盾得不到解決,而且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脾氣越發越大。家長應耐住性子,循序漸進,慢慢幫助孩子改掉發脾氣的壞習慣。
(6)對於寶寶行為轉變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家長都應及時給予鼓勵,使寶寶明白打人不是好孩子,大人不喜歡,有錯就改大人才喜歡。比如,當他表現了一點控製自己的能力時,就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或者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也應該表揚。
知識導讀
有的寶寶,天生的個人氣質就是比較敏感易怒的,對於這樣的寶寶,媽媽要做好思想準備,沒有妙方可以讓他突然轉變,隻能無條件接受,長期慢慢耐心引導,幫助他逐漸養成快樂的性格。如果寶寶喜歡聽故事,那麼媽媽可以找一些關於情感方麵的故事,講給他聽。並讓寶寶在故事中感受如沮喪,緊張,發怒,嫉妒等情感的危害,讓它在故事中潛移默化地看到各種行為的後果,學到平靜的溝通,協商和妥協才是解決問題的更健康有效的方法。
TIPS:避免疲倦 挫折
疲倦和遭受挫折通常是孩子發脾氣的基本原因。挫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它們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必須要經曆一定的挫折,才能樹立起堅強的性格。但是,如果孩子在疲倦的時候再遭受挫折,其結果必然是大吵大鬧。因為孩子疲倦時,容忍挫折的能力最低。所以,在孩子疲倦的時候,家長除了讓孩子休息外,應讓他做一些比較簡單,容易成功的事情,減少孩子發脾氣,並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正確引導,消除嬰寶寶嫉妒心
嫉妒”已經成為不少寶寶的心理通病,使寶寶吃不香、睡不好,嚴重損害了寶寶心靈和身體的健康。所以,爸爸媽媽應當幫助寶寶克服這一缺點,引導寶寶正確認識自己的潛能,珍惜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把它們轉化為積極進取的動力。為培養寶寶的好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寶寶嫉妒二三事
寶寶從1歲半開始就已經滋生嫉妒情緒了。幾乎所有轉移家長注意力或者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大事小情,都能引發寶寶的嫉妒心。內向一點的孩子多會通過吮吸拇指,撫弄頭發來緩解這種情緒,而外向一點的孩子則會以尖叫、哭鬧或其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嫉妒是寶貝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嫉妒也是寶貝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本能,所以,即使孩子有了嫉妒傾向,也沒必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獸似的過於嚴重。
寶寶嫉妒觀察
嫉妒這種“負麵情緒”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專家曾發現,有的不足周歲的嬰兒當看到母親給其他嬰兒哺乳時,也會出現心率加快、麵色潮紅等不安反應,甚至哭鬧起來。而長大到學齡前的五六歲時,嫉妒會更頻繁地升上心頭。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學會了“掩飾”自己的嫉妒。過去,人們通常覺得男孩子心胸比較開闊,不像女孩子那樣愛嫉妒,但是,斯坦貝格的統計卻顯示:在男孩中,嫉妒一樣十分常見;嫉妒的對象往往是關係較親近的同桌、好友甚至年齡相差不多的兄弟姐妹。經常嫉妒他人的孩子,大多性格怪誕、不思進取,缺乏夥伴。一般來說,過分的嫉妒心態可能摧毀理智,扭曲人格。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表現出嫉妒時,你必須盡最大努力幫助他控製並給予引導。
專家方案
[引導寶寶加強自我意識]對於有嫉妒表現的寶寶,家長要關心其言行,引導寶寶正確認識自己的潛能,把它們轉化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同時,客觀地對待寶寶的優點和缺點,讓寶寶清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啟發寶寶分析、判斷]要讓寶寶知道:僅僅對比較結果是低層次的,要幫寶寶分析出嫉妒對象成功的原因,幫助寶寶找出超過對手的途徑,避免寶寶因嫉妒而產生自卑、自棄、執拗、攻擊等不良心理。
[激發寶寶的競爭意識和自強信念]鼓勵寶寶要“追上他”而不是“生悶氣”,讓寶寶把對手當做目標,開導寶寶把嫉妒心理轉變為競爭意識。如果寶寶的情緒已經受到了傷害,父母不妨轉移寶寶的注意力,讓他們用積極的情感代替傷害性的情感,保持愉悅的精神狀態,促進寶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樹立寶寶的自信心]寶寶的嫉妒心多是由於不如別人,所以有嫉妒心的寶寶多少會有自卑感,嫉妒心強者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內耗,父母要幫助寶寶消除自卑心理,告訴寶寶“你也可以像某某一樣”,幫助寶寶樹立自信心。
[警惕自身嫉妒心理的表露]孩子的性格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父母無意間嫉妒情緒的流露,很可能會成為寶寶效仿的榜樣。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避免在寶寶麵前表露“嫉妒”,為寶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知識導讀
一般來說,在寶寶1歲半之前,暫時還不會表現出妒意,但隨著寶寶越來越大,越可能與周圍的夥伴攀比,對自己幾經努力也無法達成的目標心存不甘,而對“幸運兒”的心理排斥和強烈的妒意就開始顯現出來了。從成人角度看,嫉妒麵是待人不夠寬容,而對於嬰幼兒卻是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表現,是成長的副產品。通常,嫉妒心理強烈的小孩,好勝心也越強烈,願意為某一方麵超出同齡人而付出雙倍的努力。所以,從這一觀點出發,父母要做的是解決孩子因此而產生的虛榮、攀比、說謊、任性等負麵因素,而不是把嫉妒背後的進取動力也一筆抹煞。
TIPS:別不小心“吃”嫉妒
寶寶的飲食營養對寶寶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於是不少爸媽就把“吃”當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隻要孩子肯吃飯,什麼哄騙手法都用。比如,媽媽總愛說“你再不吃,我就把它送給隔壁的茗茗了”,“你要是不好好吃飯,我就做紅紅的媽媽了,不要你了”。聽到這話,寶寶果然把飯吃了。殊不知,當你在得意這一招兒很管用的時候,可能已經助長了寶寶的嫉妒心理,寶寶吃進了食品,同時也“吃”進了嫉妒。對於嬰幼兒來講,“吃”固然重要,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父母應盡量用正麵的、積極的教養方式,注意不要這樣招惹寶寶,避免無意中拔苗助長了寶寶的嫉妒心理。
走進幼兒園,謹防沾染壞習氣
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3歲左右,家長就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了,一方麵可以減輕家裏人的看護負擔,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學會與人相處,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等。但是,幼兒園有時也成了孩子們相互學習壞習氣的場所,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細心觀察自己的寶寶,謹防沾染壞習氣。
幼兒園二三事
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送寶寶上幼兒園也是一樣:一方麵,送寶寶上幼兒園能夠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培養寶寶與人、與社會的交往能力;並且能夠接受相應的教育,使寶寶以後對學校不至於陌生。但是,另一方麵,寶寶在幼兒園裏很容易由於相互接觸而患病;或者被別的小朋友欺負;再者,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正處於愛模仿的階段,所以,也特別容易和其他孩子學一些壞習氣,比如打架,哭鬧,嫉妒等。
幼兒園壞習氣觀察
進入幼兒園,也就意味著寶寶邁入了社會大家庭。從此,他在幼兒園裏呆的時間要比跟爸爸媽媽多。在這裏他接觸什麼樣的人,學什麼東西,都是父母無法掌控的了。但是,這一時期,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還很差,往往看到別人怎樣,他就怎樣,所以,難免會學來一些壞習慣。比如,在幼兒園裏,小家夥可能發現,隻要小朋友一哭,老師就會來哄他抱他,一哭就有人關注。因此不覺中,他就把哭當做了武器。還有的寶寶養成了愛啃手指甲的壞習慣,或者在家稍不順心就大哭大鬧,甚至還學會了罵人,向人吐口水等。雖然,這些壞習慣可能的的確確是從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那裏學到的,但是,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在小朋友們相互的摩擦和碰撞中,以及幼兒園老師的教導下改正過來。
專家方案
[打架]因為幼兒園裏孩子多,一旦一個孩子以打架的方式取得“勝利”後,其他的孩子很快就會模仿。在一些幼兒眼中,打架其實是一種社交方法。這是因為幼兒掌握的語言技巧有限,無法準確表達他們的想法,因此,如果他們想表達“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玩兒”時,很可能會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推搡。
解決方法:處理這種情況時,父母需要準確地了解孩子為什麼要打架。比如:“你是因為不想讓他動你的玩具,才打他的,是嗎?這樣做可不行!”——用類似的對話了解事情的原委,然後教給他如何與小朋友溝通,比如:“別動我的玩具,否則不跟你玩兒了”等等。當然,父母更要以身作則,以防讓他們錯誤地認為打架是一種正常的社會行為。
[哭鬧]很多家長發現,孩子送到幼兒園後,比以前愛哭了。這可能是因為在幼兒園裏,隻要孩子一哭,老師就會立刻過去安慰他。所以,時間一長,寶寶便認為,哭是一種很好的武器。
解決辦法:家長一定不要遷就孩子的這種習慣,應當采取漠視的態度,即讓孩子知道,哭不是萬能的。一般讓孩子自己冷靜一會兒,他自己就會好的。同時,等孩子不哭的時候,告訴他,沒有人喜歡愛哭的孩子,有什麼要求應該告訴爸爸媽媽,而不是大哭大鬧。
[呆不住]玩兒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很多幼兒園裏,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得到快樂和知識。寶寶自然不知道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隻知道玩兒很有意思,所以,不願意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