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培養寶寶好性格(2 / 3)

解決辦法:強化正確行為,堅持正麵引導。坐不住的孩子有時若能安心遊戲和作業,應及時給予表揚或獎勵;如果亂跑、大喊、惡作劇時則應給予批評或取消某種權利。另外,多培養孩子的興趣。利用孩子愛玩的特點,讓他多參加一些有趣而又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活動,如搭積木、玩橡皮泥、拚圖遊戲等,延長他們活動的時間,培養他們良好的意誌品質。

知識導讀

調查發現,一般孩子容易出現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而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別人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成。通常情況下,孩子模仿的都是可以引起別人注意的一些行為方式,這是由於此年齡段的孩子有一種心理:就是喜歡被人關注,所以凡是能引起別人注意的行為,幾乎都可以成為他的模仿對象。

TIPS:不要過早把孩子送到托兒所

要像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一定要讓孩子在心理上成熟到足以承受和媽媽分開的程度。對於不滿2周歲的孩子來說,隻要看不到自己的媽媽,他們就會以為媽媽水遠地從自己身邊消失了,從而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不安。—般來講,隻有當孩子長到3周歲左右的時候,他才能產生“媽媽隻是暫時不見了,一會兒還會回來”的想法。而不滿2周歲的孩子,表達能力還非常欠缺,很難判斷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究竟如何。所以,對於不滿2周歲的孩子,盡可能不要把他們送到幼兒園去,以免在他們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當然,每個孩子的差異是很大的。有的孩子即使在2周歲之前送到幼兒園,也不會覺得不安,而有的孩子則可能四五歲了,還是不肯上幼兒園。通常,女孩子在這方麵成熟的要比男孩子更快一些。

親子互動,讓孩子樂於幫你幹活兒

生活中,你的孩子會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嗎?比如:鋪床疊被、洗襪子、洗手絹……也許他們還做得不夠好,疊的被子不整齊,手絹洗得不幹淨,但是他們一定得有意願去做。如果他們不願做這些事的話,那麼父母就該檢討一下自己的教育了,因為,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質非常重要。

孩子勞動二三事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舍不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孩子大了,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孩子參與家務意願低落。這就是沒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或是沒有感到勞動的樂趣的原因。專家表示,一歲半至三、四歲左右,正是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的階段,如果發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會提高,且有助於建立自信的人格。若此時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將會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在人格的發展上也會出現問題。所以,這個階段家長應盡量讓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做事。

孩子勞動觀察

在我國,一直以來,家長都舍不得讓孩子幹活,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也不願意讓孩子插手,以致養成孩子不愛勞動的習慣。但在美國,父母很注意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不妨看看他們是怎樣教孩子做家務的:

貼出每周要幹的家務,因為大多數孩子都難於完成需要一個多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將某一特定任務指定給某一孩子去幹,這樣可以增加他的責任感;輪流幹某些活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做最有興趣或最容易幹的工作;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使孩子和家人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列出父母應做的事情,讓孩子知道父母不隻在吩咐他們做家務;向做家務的孩子道謝,稱讚是適於孩子的一種鼓勵方式。大部分美國孩子常做的家務勞動有以下幾種:幫助父母安裝或修理一些舊東西,從中可以學到的技能常與閱讀、數學、邏輯、信息和任務的組織能力有關;幫助父母換掉水龍頭中用舊的墊子、更換保險絲、安裝擋風窗戶、修補破損的樓梯,從中可以學到一些生活技巧以及一些物理學基本原理。

專家方案

這裏所說的勞動,對孩子來講,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家務,父母可以在生活中給孩子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從而逐漸地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但父母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讓孩子知道做家務是所有家庭成員的事。孩子應該知道做家務是所有家庭成員的事,做家務就可以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和能力。

第二、給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體狀況,給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比如讓三四歲的孩子做一些如把報紙拿給爸爸,給媽媽拿雙拖鞋,把自己的垃圾、廢紙丟到廢紙簍中去等十分簡單的事情。切記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做超能力或他所不喜歡做的事。如果負擔過重,責任重大,則會使孩子泄氣,對做家務產生厭惡感。

第三、選擇“工作崗位”應有的放矢。這裏有兩個原則值得借鑒:一是“推進”,可以為孩子選擇與其長處相關聯的勞動。如孩子喜歡看母親做菜,家長可以讓孩子試試手。二是“彌補”,可以選擇一些對孩子弱點進行鍛煉的勞動活動。如孩子靦腆,可以安排讓孩子上街購物等。

第四、使工作變得有趣。勞動不應成為一種懲罰去讓孩子承受,那樣,孩子隻會增加對勞動的厭惡感,變得更加不愛勞動。

第五、要經常鼓勵和表揚。當孩子主動地做了哪怕一點事,都要稱讚他、鼓勵他,這樣會大大提高孩子做事的興趣。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不要嘮叨,因為這樣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教導孩子的時候,要貫徹始終。如果父母能夠持之以恒,孩子學好就是遲早的事情。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不妨讓孩子做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料理和家務勞動,給孩子一些機會,讓孩子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形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知識導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或爺爺奶奶的格外疼愛自己的孩子,根本不舍得讓孩子動手做家務。其實讓孩子做一點簡單的家務根本就不會累著孩子,反而有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一方麵,孩子多參加勞動,等於增加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使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大大增加,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的智力發育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麵,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對於以後養成獨立的性格也是至關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TIPS:懶孩子不是天生的

很多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懶,什麼都不願做。其實,孩子小的時候並不懶。他們渴望學新東西,認識周圍環境,探索新事物,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很好奇,例如:掃地、洗碗等等,總是躍躍欲試,可是在他們參與勞動或有幹活的積極性時,有些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壞東西,弄髒衣服,而加以製止。當他們想勤快一下時,父母硬是加以阻止,這樣,就使孩子們失去了嚐試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對勞動的興趣。從此他們便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直到長大,越來越懶了,父母才像剛剛發現一樣地驚呼:“這孩子怎麼這樣懶!”

承擔自己的錯誤,讓孩子認識責任

孩子做事往往隻重視行為過程本身,但對行為所導致的結果,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然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責任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責任感的人勢必會沒有立足之地。而嬰幼兒本身缺乏對責任感的認識,也缺乏自控力,如果沒有父母的指導,孩子是很難懂得這點的,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就必須讓他們習慣於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

責任感二三事

很多家庭有了孩子以後,為了培養小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都會養一些小寵物。但養寵物有時會帶來很多麻煩和危險,比如小貓小狗會讓家裏變得更髒亂,加重了媽媽的負擔,同時,也可能會因為看護不到抓傷孩子。因此,如果要為孩子養寵物可以選擇一些有自己專門小房子,可以在自己的空間裏活動的小動物,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直接接觸,而且這種小動物比較懂得照顧自己,也比較愛幹淨,最主要的是這個小家夥很可愛,比如:小金魚,小白鼠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責任感觀察

生活中,有些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便離家出走,更有甚者,竟然自殺。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孩子有這些極端行為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因此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便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有什麼責任感可言,長大後責任感也就自然會有。其實不然,孩子就像一株幼小的樹苗,隻有嗬護和關愛是不夠的,還要修理多餘的側枝和摘除染病的葉子,不然,等樹已定型,就像孩子的心理已經形成某種定勢,要改變孩子根深蒂固的觀念就困難了。父母還應針對孩子的脾氣和性格,適時正確地引導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凡做任何事都要想好前因後果,特別是後果,更要想清楚。隻有長期努力不懈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才能在孩子做“傻事”時會想到後果,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對父母負責任。

專家方案

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幾乎是每個家長都想知道的,為此,專家建議:

(1)孩子在3~4歲時,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一個大好時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常十分執拗,什麼都要自己做。此時可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工作”,如收拾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間,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等等。

(2)簽訂責任合同。孩子做事多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讓他明白什麼該做、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

(3)對有責任心引以為榮。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哪怕是一點點的責任感都要進行表揚和稱讚。這樣就激發了孩子對事情負責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

(4)自己的事自己負責。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讓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地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補救自己的錯誤。對孩子來講,做錯事是難免的。如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買了還給人家,這樣能讓孩子懂得,自己造成的不良後果,就該由自己負責。同時,父母也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他們負責任。

知識導讀

在許多家庭裏,父母希望通過日常瑣事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而事實上,如果強製堅持讓孩子做這些日常家務,結果可能會是孩子的順從,但於培養責任感無益。因為責任感隻能從內心產生,由從家庭中和社會中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

盡管孩子可能很禮貌,把自己和房間都收拾得很整潔,家庭作業也做對了,但是他們還是會作出不負責任的決定,特別是那些很少有機會自己作出選擇、培養自己內心標準的孩子,更容易作出不負責任的決定。價值觀不可以直接傳授。孩子隻會被那些他們愛戴、尊敬的人同化,進而吸收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為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孩子責任感的問題就回到了父母的價值觀問題上。

TIPS:別讓愛掩蓋了孩子的責任感

作為父母,關心、愛護孩子是天生的本能。可是,很多父母在關心、保護孩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學會負責任的。他們總是怕孩子辛苦,有的家長替孩子做值日,為孩子洗衣服、襪子,有的甚至替孩子做作業……長期這樣,孩子不知道怎樣自己照顧自己,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了。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受到過多的嗬護,因此不用自己動腦筋,從吃、穿、用到上什麼學校、報考專業、選擇工作,都有家長的關照。這種孩子多數會變得自我意識很強,處處都以自我為中心,而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同時,因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使得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表現出漠不關心,缺乏基本的責任感。所以,父母的愛也要適度,別讓愛掩蓋了孩子的責任感。

放開手腳,給寶寶一方自立的天空

自立是寶寶走向社會的重要環節,依戀、安全感、恐懼感……很多的感覺都會對寶寶的自立產生強烈的影響。如何才能讓寶寶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強自立其實有很多的竅門,關鍵看父母如何針對寶寶的特點,采取特別的方式向寶寶“傳授”這些竅門。

自強自立二三事

很多家長可能都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一天寶寶要求自己玩遊戲了。其實,這種獨自遊戲是寶寶自立的萌芽。爸爸媽媽一定要放手讓他們自己玩,給孩子獨立的私人空間。這並不等於說父母可以對寶寶大撒把,而是在必要的指導和引領之後,遠觀孩子、“解放”孩子。父母可以嚐試讓小寶寶體驗自己“當家作主”的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玩什麼和怎麼玩會有更多的花樣,單獨遊戲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對父母的依賴會越來越少,距離自強自立也就越來越接近了。

自強自立觀察

父母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自強自立的精神。然而我們看到的卻很令人擔憂,比如:有的孩子依賴性太強,凡事依賴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會做;有的孩子缺乏上進心,整天疲疲塌塌不見起色;有的孩子經不起一點困難和挫折,不能知難而進;有的孩子玩心太重,玩起來勁頭特別大,一坐下來讀書就無精打采,甚至厭學、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