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嬰幼兒的保健護理(1 / 3)

孩子得了病,的確是件讓人擔心而又惱人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了解這些疾病是孩子易發的病症,並盡可能多地了解疾病成因、症狀和應對措施,相信一定能緩解你的緊張、減輕你的煩惱,讓孩子盡早康複起來。

孩子得了病,的確是件讓人擔心而又惱人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了解這些疾病是孩子易發的病症,並盡可能多地了解疾病成因、症狀和應對措施,相信一定能緩解你的緊張、減輕你的煩惱,讓孩子盡早康複起來。

小兒感冒

小兒感冒也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鼻咽喉的急性炎症,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多為病毒感染引起,症狀輕重不一,平日缺乏耐寒鍛煉的小兒易受感染。患病後僅有短暫的免疫力,因此感冒可經常發生。

小兒感冒二三事

在兒科門診病人中,約2/3患呼吸道感染;在住院病兒中,有1/3患呼吸道疾病;在嬰幼兒死亡原因中,有1/3是由於呼吸道疾病。可見呼吸道疾病是小兒發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常見病、多發病。這是由於小兒呼吸器官發育不成熟,比較嬌嫩,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差,自我保護功能處於低級階段。

病症觀察

本病表現多樣,可有不同類型。細菌感染主要現為咽炎和扁桃體炎。年長兒症狀較輕,嬰幼兒則較重。常於受涼後1~3天出現症狀。

冬季易出現喉嚨疼痛、流鼻涕、鼻塞、打噴嚏、或者伴有流淚、微咳。

夏季易出現嘔吐、腹瀉、發熱等。

當鼻腔被濃鼻涕阻塞時,嬰兒就會出現鼻塞、拒奶、呼吸困難等現象。

2~6歲的小兒感冒時,常常會先出現高熱,1~2天後才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可伴有嘔吐、腹瀉、煩躁,甚至驚厥。部分患兒發病早期出現臍周陣痛。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等。

5~6歲的小兒感冒後,常常僅有流鼻涕、咳嗽或咽喉痛等症狀,有時也有發燒。

一般輕症感冒在3~4天內即可自愈,而重症感冒有時高燒可持續達數天。

專家方案

西醫治療

[抗病毒藥]抗病毒口服液、好醫生抗感顆粒、雙黃連新博林等。

[抗菌藥]因本病多為病毒感染,特別是早期感染,抗生素不但無效,且易引起體內菌群失調,有利病毒的繁殖,必須避免濫用。如有以下情況可酌情使用抗生素,療程一般為3~5天,可選用青黴素或磺胺類藥物。

(1)六個月以下嬰兒發熱較高者。

(2)發熱較高持續不退,一般狀況較重者。

(3)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

(4)已並發中耳炎。

(5)既往有風濕熱腎炎病史者。

[注意]給孩子服用退熱藥物時,一定要觀察孩子的體溫下降情況,以免由於出大量的汗出現血壓降低。一般孩子38.5℃以上才給予退熱。

外治療法

[氣霧吸入療法]取荊芥防風牛蒂子銀花桑葉各10g,甘草6g加熱煮沸,讓小孩口鼻靠近蒸氣,至全部氣化為止,每日3次。

[飲食療法](1)取荊芥蘇葉各10g,生薑2g,冰糖適量共煎,代水飲。功能為祛風散寒,防止感冒。(2)取新鮮蔥白10根,洗淨切段,先用粳米100g煮粥,待米半生半熟時加入蔥白同煮成粥,乘溫熱服,適用於傷風感冒,頭痛鼻塞等。

知識導讀

小兒感冒的一般護理需按時服藥,注意休息、飲食:

感冒時孩子往往食欲不好,選擇易消化較清淡富營養的食物,可少食多餐。應將進食時間安排在退熱後體溫接近正常的時候,這時孩子稍感舒服,就能吃些食物。家長可根據孩子食欲及消化能力,給予流質飲食或麵條,營養粥等食物。

TIPS:預防小兒感冒

反複感冒的孩子大多體質弱,抵抗力差。那麼,提高小兒機體的抵抗力,增強對病原體防禦能力是預防感冒的重要方法,可采取如下措施:

[盡量母乳喂養]母乳喂養至少堅持到寶寶生後4~6個月,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理想的天然食品,尤其是分娩後最初分泌的初乳,含有豐富的抗體,特別是分泌型抗體免疫球蛋白(IgA)有助於預防呼吸道及胃腸道感染,因此,應鼓勵母乳喂養。

[減少病原接觸機會]在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多發期,要注意增減衣服,盡量不帶小兒去擁擠的公共場所,以減少接觸病原菌的機會。若家裏人患感冒,應避免接觸,並注意室內通風換氣。不要在孩子活動場所、居室吸煙。吸煙不僅汙染空氣,而且還可以影響肺的發育和抵抗力。

[加強體格鍛煉]多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天氣變化時,注意隨環境溫度增減衣被,不要穿蓋太多,讓寶寶習慣四季氣候的變化。可以開窗睡覺,冼泠水澡等方式鍛煉寶寶,但要循序漸進,要考慮孩子的身體承受能力。

[增加營養]獲得人體各種必需的營養素有助於提高小兒的免疫力,因此要注意寶寶營養,平衡膳食,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類等食物,同時,要注意調理孩子的腸胃功能,可提高寶寶腸道的營養吸收能力。

[按時注射防疫針]有一些傳染病如結核、麻疹、百日咳等都是呼吸係統傳染病,這些病隻要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就可以避免發病。

小兒感冒的護理

因為沒有治療感冒的特效藥,必須等待孩子自身產生足以對付病毒的一定數量的抗體,這通常需要1~2周的時間。看護過程中需注意:

[仔細觀察]每日早、晚查看寶寶身上有沒有出現皮疹,大腿根部、腋下有沒有腫痛,眼神是否發呆,全身皮膚有沒有出現血點等。因為有些傳染病如猩紅熱及水痘等的早期症狀和感冒差不多。如果發現孩子感冒後遲遲不能恢複,或症狀逐漸加重,出現咳嗽、氣急、體溫不穩定或熱退後又出現高熱,就要想到是否病情加重或有並發症。6個月~3歲的小兒感冒高熱時,還要警惕高熱驚厥的發生。

[充分休息]病兒年齡越小,越是需要休息,待症狀消失後才能恢複自由活動。有時,寶寶即使生病,也不一定肯乖乖地睡覺,甚至會纏著媽媽,這表示寶寶還有力氣活動,所以媽媽不必為此擔心。

[即時退熱]若體溫在38℃以上,要立即采用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物理降溫法是用35%的酒精擦浴、溫水洗澡(注意水溫不宜過熱,否則易引起血管擴張,加重病情,一般控製在27~37℃之間)、冰袋冷敷或者用冰枕等退熱的方法。如果患兒的體溫超過38.5℃以上,應遵照醫矚采取藥物降溫。同時,要多飲水,以利於體溫下降。

[鼻塞及鼻涕]吃奶前,媽媽可用熱毛巾替寶寶敷鼻或輕揉鼻子,讓鼻涕容易流出,吃奶至一半時,讓寶寶休息一會,讓他的臉側放,使朝上的一邊鼻孔的鼻塞現象消失。至於黏稠的鼻涕,可用吸鼻器吸出來。

假如隻是鼻塞,或是流出一點點鼻涕,而沒有咳嗽或發燒等其他症狀的話,媽媽可以給寶寶洗一個熱水澡,濕氣可以令鼻涕暢通。

小兒咳嗽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呼吸道內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從外界進入呼吸道內的異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動作而排出體外。可是如為頻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響工作與休息,則失去其保護性意義。驟然發生的咳嗽,多由於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特別是刺激性氣體吸入所致者)及氣管或支氣管異物引起。

小兒咳嗽二三事

嬰幼兒在咳嗽期間飲食要清淡,長期咳嗽不愈的患兒,可用梨加冰糖煮水飲用,它的效果是潤肺止咳;也可用鮮百合煮粥,這對咳嗽日久、肺氣已虛的嬰幼兒效果甚好。對於脾虛疾多的患兒,平時可多食山藥,或煮蓮子粥、薏米粥及大棗粥等。

病症觀察

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因此孩子咳嗽時,媽媽要注意觀察,看看孩子的屬於哪一種: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有輕度的咳嗽,一般多為偶發性單聲輕咳。

(2)氣管支氣管炎:此種咳嗽症狀多為陣發性連咳,開始幹咳少痰,恢複期則多見喉間痰鳴,有些患兒咳嗽時甚會嘔吐。

(3)肺炎:患兒咳嗽伴納差,奶量明顯減少。同時,患兒精神差,呼吸增快,或口吐泡沬則是肺炎的重要線索。

(4)毛細支氣管炎:多發生於6個月以下的小兒,氣喘喘弊,活動或哭鬧後咳嗽明顯,且缺氧症狀突出。

(5)感染性喉炎:咳嗽聲音很難聽,如破竹樣、犬吠樣多是形容這樣的咳嗽,且有聲嘶和不同程度的喉喘鳴音。

此外,還可能是支氣管哮喘、支原體感染、支氣管異物、肺結核或咳嗽變異性哮喘等,因此,家長一定要密切觀察患兒的咳嗽特征,確定疾病,以期盡早治療。

專家方案

專家指出,小兒一般不適合使用中樞性鎮咳藥,如咳必清、咳美芬等,嬰幼兒的呼吸係統發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較差,氣道管腔狹窄,血管豐富,纖毛運動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給予較強的止咳藥,咳嗽雖暫時得以停止,但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蠕動功能受到了抑製,痰液不能順利排出,不利於疾病恢複。

小兒咳嗽適合選用兼有祛痰、化痰作用的止咳藥,糖漿優於片劑。糖漿服用後附著在咽部黏膜上,減弱了對黏膜的刺激作用,本身就可達鎮咳目的,服用時不要用水稀釋。

按中醫理論,把咳嗽分為熱咳、寒咳、傷風咳嗽和內傷咳嗽,選用中藥止咳糖漿時,因藥性不同,也有寒、熱、溫、涼之分,須對症服用。

[蛇膽川貝液]具有驅風鎮咳、除痰散結之功效,主治風熱咳嗽、咳嗽多痰等症,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嗽、咯白稀痰、夜重日輕者切勿使用。

[複方枇杷膏]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適用於風熱咳嗽、咽喉幹燥、咳嗽不爽等證。

[鮮竹瀝]藥性偏寒,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作用,適用於燥咳及痰黃帶血者,風寒咳嗽則不宜服用。

[消咳喘]藥性偏熱,不能用於小兒的發熱咳嗽、痰黃帶血者。

[百日咳糖漿]藥性都偏溫,用於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比較適宜,如果是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則不可服用。

[傷風止咳糖漿]也叫非那根糖漿,以止咳為主,兼顧化痰、鎮靜作用,適用於夜間咳嗽多痰、影響睡眠及由於過敏引起的支氣管炎等病,小兒要掌握好劑量。

知識導讀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就是說身體一旦受了寒,飲入寒涼之品,均可傷及人體的肺髒,而咳嗽多因肺部疾患引發的肺氣不宣、肺氣上逆所致。此時如飲食仍過涼,就容易造成肺氣閉塞,症狀加重,日久不愈。不論是嬰幼兒還是成人,咳嗽多會伴有痰,痰的多少又跟脾有關。脾是後天之本,主管人體的飲食消化與吸收。如過多進食寒涼食物,就會傷及脾胃,造成脾的功能下降,聚濕生痰。

TIPS:預防小兒咳嗽

咳嗽是嬰幼兒秋冬季最為常見的外感疾病的症狀之一,在許多呼吸係統疾病中都可見到,如流感、支氣管炎、肺炎、哮喘等。預防小兒咳嗽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氣候轉變時及時增減衣服,防止過冷或過熱。

(3)少帶小兒去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

(4)經常開窗,流通新鮮空氣。家人有感冒時,室內可用醋熏臭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5)及時接受預防注射,減少傳染病發生。

(6)感冒流行期間可服中藥預防。配方是:貫眾12g,防風12g,荊芥10g,每日一劑,水煎服連服2~3天。

對經常易感冒的小兒,可每天以黃芪15g,紅棗7隻,煎汁代茶,長期服用可增加機體免疫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小兒咳嗽的護理

保持適宜的溫濕度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保持寶寶呼吸道清潔的重要因素。溫度過高、濕度過低時,會大大降低寶寶呼吸道抵禦病菌的能力,反複遭受致病菌的侵襲,呼吸道內膜受到損傷,寶寶的咳嗽就會經久不愈。對小寶寶來說,室內最適宜的溫度是18~22℃,環境濕度應高於50%,這樣能有效抑製流感病毒的存貨,防止病毒侵襲。

房間的溫差不能過大寶寶房間的溫度要和其他房間一致,這是因為當寶寶室內溫度過高時,周身的毛孔都處於開放狀態;有人進出時,冷空氣會隨之進入,寶寶的毛孔不會像成人那樣迅速收縮阻擋冷風的侵襲,因此對溫差變化不能做出相應的反應,缺乏保護能力,病毒細菌就會乘虛而入。

保證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睡眠不足,不但影響寶寶生長發育,還會降低寶寶的抵抗力。抵抗力低下的寶寶會反複感冒,這是導致寶寶咳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咽部幹燥是導致寶寶患咽炎的原因之一,而咽炎則是導致寶寶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因此應該多休息,多飲水。

少吃辛辣甘甜食品辛辣甘甜食品會加重寶寶的咳嗽症狀。媽媽常常喜歡給咳嗽的寶寶煮冰糖梨水,如果冰糖放得過多,不但不能起到止咳作用,反而會因過甜使咳嗽加重。

小兒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小兒。病人是主要的傳染源,通過咳嗽時帶出的飛沫傳播。臨床特征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後伴有深長的雞鳴聲或有嘔吐。

小兒百日咳二三事

有的家長認為:百日咳就是要咳嗽一百天,可以不治自愈,這是非常錯誤的。百日咳有較嚴重的並發症,病人年齡越小,越容易有並發症,如肺炎、百日咳腦病、心血管係統障礙、營養不良等,對小兒健康危害較大,應積極治療,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病程,緩解病情,減輕症狀,避免合並症發生。

病症觀察

[百日咳的病症特征是]一連串的、反複的痙攣性咳嗽,並有深長的雞鳴樣回聲。嬰兒常不出現痙咳而以陣發性呼吸暫停、青紫為主要表現。如未經適當的治療,病程可達2~3個月以上,所以有“百日咳”之稱。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一般以冬春兩季最多,小兒時期易感性最強,包括新生兒在內,但以1~4歲小兒最為多見。患過百日咳後有持久免疫力,一生中得兩次者極為少見。百日咳潛伏期一般為7~14天,最長21天。

發病過程中,病初與一般上感咳嗽相似,並伴流涕、噴嚏、輕微發熱。感冒症狀消失後,咳嗽日漸加重,夜重晝輕,特別是痙咳發作為陣發性、成串的、緊接不斷的咳嗽,連續10聲以上,有雞鳴樣回聲,直至吐出黏稠分泌物為止,咳嗽發作時淚涕交流、麵紅耳赤、兩眼鼓出等。

發作間歇時,患兒如常,胸部檢查常無陽性體征。體檢可見:麵部浮腫、眼結膜充血、舌下係帶潰瘍等。發病兩周後,化驗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及淋巴細胞百分率明顯增高。細菌培養:早期陽性率較高,可以確診,發病4周後就很少有陽性結果。

專家方案

對於百日咳患兒應及早選用抗生素,以清除鼻咽部的百日咳杆菌。在初咳期應用紅黴素或氨苄西林,持續用藥至少3周。

此外還可對症治療,如止咳藥液,痙咳出現窒息時吸氧,因痰液黏稠堵住喉部時可用低壓吸引器吸痰等。並積極治療並發症。

對於病情重的患兒,可使用高價”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肌內注射,每次1ml,隔日一次,連續用3次。

中成藥治療百日咳也有一定療效,如“百咳靈”,每歲每交服一片,每日服2~3次,溫開水送服;“鷺鷥咳丸”,每次一丸(1.5g),日服2次,用梨湯或溫開水送服。另外,在以上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及時進行隔離,以免發生傳染。

知識導讀

百日咳與患者年齡、一般健康情況、有無並發症有關。近年來由於多能早期治療,病死率顯著降低;但新生兒和幼嬰易並發肺炎和腦病,預後仍危重。佝僂病患兒感染百日咳,病情多較重。

TIPS:預防小兒百日咳

百日咳的預防方法:

[疫苗接種]主動免疫:目前常用白百破(DPT,白喉類毒素、百日咳疫苗、破傷風類毒素)三聯疫苗,對出生3~5個月的嬰兒進行基礎免疫,即分別在生後3、4、5個月進行皮下注射。以後在1歲時加強三聯1針;4~7歲時各加強“白百”二聯1針。

[隔離傳染源]對本病患者嚴格執行隔離,防止擴大蔓延。隔離期自起病開始,為期7周;或痙咳開始,為期4周。密切接觸的易感兒(特別在集體機構中)需檢疫3周。疫源地需通風換氣。

[被動免疫]對幼嬰或體弱者,接觸病人後可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2.5ml肌注。

[避免接觸]百日咳流行期間,不要帶孩子到病家串門,以免感染得病。搞好環境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

小兒百日咳的護理

(1)發現百日咳病兒,要及時隔離4~6周。在家中最好能讓孩子單獨居住一個房間或一個角落;防止風、煙、勞累、精神緊張等不良刺激。

(2)患兒居室要保持空氣新鮮,同時要防止感受風寒,衣被勤洗曬,保持清潔。發病後,病兒要注意休息,保證睡眠,對咳嗽頻繁而影響睡眠的孩子,可酌情給予鎮靜藥。

(3)注意飲食調節,要保證每天能量、液體量、維生素等營養素的供給。特別是咳嗽嘔吐影響進食的病兒,食物要求幹、軟易消化。做到少量多餐,隨時補充。不要吃生冷、辛辣、肥甘等食品。

(4)及時排痰,防止呼吸暫停。可以給予一些能稀釋痰液的藥物,但咳嗽反應重及小嬰兒不宜應用,嚴重的痰涎阻塞,要用吸痰器將分泌物吸出。

(5)生呼吸暫停、青紫缺氧、驚厥時,要給予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機、氧氣吸入、吸痰,驚厥時要用止驚藥。

小兒肺炎

小孩患的肺炎主要是小葉性肺炎。是由肺炎雙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病菌常侵犯孩子支氣管、肺泡,因此又叫支氣管肺炎。

小兒肺炎二三事

小兒肺炎的家庭護理時應該注意:病室要求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清掃時要濕抹濕掃,防止塵土飛揚以刺激發炎的呼吸道而加重咳嗽。為保持空氣流通,冬春每天開窗通風換氣2~3次,每次20~30分鍾,要防止穿堂風直吹患兒身上,家內最好安置一支溫度,保持室內溫度在18~20℃,濕度為55~65%。

病症觀察

小兒肺炎大多發熱,體溫持續38℃以上,並有咳嗽、氣促、呼吸增快等症狀。嚴重者出現缺氧及影響心腦功能,出現心衰及昏迷等危重病情。因此肺炎需早期診斷和診療。

主要觀察下四個方麵:

(1)咳嗽、呼吸增快,肺炎時小兒呼吸增快,呼吸增快的標準:新生兒≥60次/min、2~12個月≥50次/min、1~5月≥40次/min說明患肺炎。呼吸增快的同時伴有胸凹陷、呼吸困難、喉喘鳴等提示病情嚴重,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2)精神狀態 小兒患肺炎時,精神狀態不佳,常煩躁、哭鬧不安,嚴重者驚厥或嗜睡、昏迷等。

(3)食欲 患肺炎時,飲食顯著下降,不吃東西,不吃奶,時常有嘔吐等。

(4)睡眠 患肺炎後,睡眠不安,愛哭鬧;夜裏有呼吸困難加重等趨勢。

專家方案

肺炎在使用抗生素治療同時需采取對症治療等綜合措施,如止咳去痰、降溫、吸氧、補充水和電解質等。

(1)抗生素根據病原菌選擇相應的藥物,盡早用藥,聯合用藥,時間應持續到提問正常後的5~7天,臨床症狀體征及半小時後3天。但如果是葡萄球菌肺炎應用藥到提問正常後2周,總療程為4~6周。

(2)抗病毒治療一般可以選用幹擾素、三氮唑核苷、聚肌胞等,或者也可以選用中藥治療。

(3)對症治療主要是對肺炎引發的症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降溫:體溫持續性高熱38.5℃以上,對機體可能帶來影響,應給予降溫。可用冷水或冰袋墊頭下,頭上用冷毛巾濕敷,15~30分鍾換一次,有寒顫就撤去;如仍無效,可用小兒退熱栓塞肛內退熱,較大的小兒可用阿司匹林退熱,劑量按醫囑,兩次用藥間隔不要少於4小時。

止咳祛痰:可使用必嗽平、痰易淨、鮮竹瀝等以液化痰液,利於排出;或采用霧化吸入濕化痰液。

吸氧:吸氧可采用導管或頭罩,一般用鼻導管吸氧。

除此,還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保持患兒體內電解質平衡。

知識導讀

肺炎病兒在患病期間需要足夠的水分以及高能量、高維生素、易於消化吸收的食品。嬰兒時期最好的食品是奶製品,此時切不可斷乳,小兒願吃時不可十分限製。人工喂養的小兒可在牛奶中適當加些米湯,有腹瀉的可用兩份牛奶加一份米湯,如消化沒問題,可用全奶。

較大的患兒可取半流質食品,如稀飯、爛麵、麥片湯、魚末、肉末、碎菜煲粥。食欲不好的不要強進飲食,可多給流質、菜湯、果汁、雞蛋湯等,以保證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維生素;超過一整天未進任何食物的,應送醫院輸液處理。

TIPS:預防小兒肺炎

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低下,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差,患肺炎之後較嚴重,因此必須認真做好預防。嬰兒要盡量少與外界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家人患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要盡量和嬰兒隔離。

喂奶時要細心,避免嗆奶、溢奶和嘔吐,要防止奶、食物及嘔吐物誤吸人肺。要根據小兒的年齡、身體的發育情況,給予必需和足夠的營養,及時和合理地添加輔食,如蔬菜、豆製品、肉類、蛋類等。

要積極預防和治療佝僂病,因為佝僂病與肺炎的發生和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均有較密切的關係。要多到戶外活動,鍛煉身體,練習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多曬陽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預防感冒及流感發生。要做好各種預防接種,增強呼吸係統對病原的免疫作用。患肺炎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

肺炎雖然對小兒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脅,但隻要積極預防,可以避免發病。發病後,早期及時發現,在醫生指導下或到醫院診治,大多會迅速恢複和痊愈。

小兒百日咳的護理

[眼耳口鼻的護理]有的小兒患肺炎時,眼睛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應每天洗臉擦淨“眼屎”,可每天滴2~3次眼藥水,新黴素眼藥水、紅黴素眼膏均可。如果小兒不斷眨眼,眼幹燥,尤其是營養不良合並肺炎的,可用淡魚肝油滴眼,每日2~3次,以保持眼睛濕潤,或用加濕生理鹽水紗布蓋上。口腔要經常用冷開水或1%蘇打水清洗,每日三次,有糜爛或皰疹破裂者,可用1%龍膽紫或珍珠層粉塗之,每日二次,口唇幹燥、口角皸裂可塗些食用植物油,如煮沸消毒的花生油、石蠟油或50%甘油。同時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隨時清除鼻癡,如結痂清理困難可加少量鹽水軟化,然後用棉簽摳出,這樣可保持呼吸道通暢,有利於呼吸。

[對居室的要求]居室內陽光充足,安靜舒適,定時開窗,保持空氣新鮮(要注意避免對流風),室溫以18~20℃為宜,相對濕度50~60%,以利於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患兒蓋被要輕暖,防止過重而煩躁不安或過量出汗。衣服要寬鬆,以免影響呼吸。

[保證患兒休息]患兒應臥床休息,以減少氧耗量,保護心肺功能。要勤翻身,更換體位以減少肺淤血,促進分泌物的排出。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鼻痂及呼吸道分泌物,鼓勵患兒咳嗽排痰,呼吸道分泌物較多而排出不暢時可更換體位,進行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利於排出。

[腹脹]因腸脹氣可防礙正常呼吸,可置熱水袋於腹部或采用肛管排氣,以減輕腹脹。

小兒急性腸炎

小兒急性胃腸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嬰幼兒胃腸道功能比較差,對外界感染的抵抗力低,稍有不適就容易發病。一般情況下,腸道內的感染由細菌和病毒造成,特別是致病性大腸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如果孩子有病而大量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也會造成黴菌對胃腸的侵犯。

小兒急性腸炎二三事

小兒急性胃腸炎的致病因素很多,如不合理地喂養嬰幼兒,孩子吃得過多,過少;或過早、過多吃澱粉類、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突然斷乳等,都能引起孩子拉肚子。氣候變化,如過冷使腸蠕動增加,過熱使胃酸及消化酶減少分泌,也可以誘發急性胃腸炎。

病症觀察

便別小兒急性胃腸炎應把握住以下幾點:

(1)急性胃腸炎如果引起的是輕型腹瀉,一般狀況良好,每天大便在10次以下,為黃色或黃綠色,少量粘液或白色皂塊,糞質不多,有時大便呈“蛋花湯樣”。

(2)急性胃腸炎也可以引起較重的腹瀉,每天大便數次至數十次。大量水樣便,少量粘液,惡心嘔吐,食欲低下,有時嘔吐出咖啡樣物。

(3)如出現低血鉀,可有腹脹,有全身中毒症狀;如不規則低燒或高燒,煩躁不安進而精神不振,意識朦朧,甚至昏迷。

專家方案

小兒急性腸炎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病,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者較多發病,其原因除畜乳容易汙染外,還與母乳含有一種能促進雙岐杆菌生長的粘多糖有關,雙歧杆菌能抑製大腸杆菌的生長。小兒得了急性腸炎應如何用藥呢?

(1)輕型腹瀉的,要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脂肪飲食,暫飲米湯、豆漿、酸乳或脫脂乳,母乳喂養者要縮短喂乳時間。重型腹瀉的患兒要速送醫院救治。在家中治療的輕型腹瀉,可口服補液鹽(藥鋪中有售),每包衝水500ml,少量多次喂服,一般輕度脫水的,每日每kg體重50ml;中度脫水的,每日每kg體重80~100ml。吐瀉好轉後3~4天再逐漸恢複正常飲食。

(2)小兒得腸炎,有條件時最好要做大便化驗或培養以明確診斷。可用卡那黴素,每日每kg體重50mg,分3~4次口服。療程不要超過7天,以防菌群失調。

(3)黴菌性腸炎可用g黴唑,每日每kg體重20~60mg,分3次口服。

(4)病毒性腸炎,抗生素治療無效,可用中成藥卓丹止瀉靈,1~3歲每次5ml,每日3次;3~7歲,每次10ml,每日3次效佳。

知識導讀

小兒胃腸炎的治療主要是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應設法查出並及時消除這個病根子。如果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可以調整飲食並服用乳酶生、酵母片等;如果是由身體的其他疾病引起的,可選用抗生素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果是由身體的其他疾病引起的,就積極治療這個疾病;如果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就需請教醫生,使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孩子嘔吐、腹瀉失水過多,要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發高燒時,采用物理或藥物降溫;缺鉀補鉀,缺鈣補鈣;有代謝性酸中毒或休克時,應及時送醫院急救。

TIPS:預防小兒急性腸炎

小兒急性腸炎多因吃了不潔食物所引起,故預防最要緊的是食物之清潔及保存安全。小孩盡量不要吃街上販賣的生冷東西,在家中吃東西要煮沸以及用其他方法洗淨消毒滅菌。食器亦要消毒幹淨,嬰兒所有奶瓶、奶頭都要嚴格消毒,衝好的奶或吃過一半的奶,不可放置在溫室太久。家裏有下痢人時,應將病人隔離,其大便嘔吐等排泄物的用具要消毒,排泄物要小心處理,以免傳染給其他小孩。總而言之應注意:

(1)注意家戶衛生、裝紗窗、撲滅蒼蠅、蟑螂,以及環境清潔。

(2)隔離病人及小心處理其排泄物。

(3)小兒之食器注意安全及清潔。

(4)避免帶小兒到公共場所。

(5)個人衛生及衛生教育,尤其帶小孩的人,要常常洗手,給小兒換尿布以後即要洗手;在接觸小兒泌物後亦要洗手,以免細菌傳染給小兒。

小兒急性腸炎的護理

孩子的腸炎症狀好轉以後,孩子的飲食仍要注意,應當喂以米湯、稀飯等有助於改善腹瀉的食物。添加食物從流食開始,由軟到硬,由少到多,逐步恢複到正常,注意不要給孩子吃對腸胃有刺激的酸辣食品。平時要教育孩子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過期、含防腐劑的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切忌暴飲暴食。

小兒口腔潰瘍

小兒口腔潰瘍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其症狀為口腔黏膜出現小潰瘍,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常影響小兒進食,導致營養不良。

小兒口腔潰瘍二三事

中醫認為,因小兒過食肥甘厚味,致心脾蘊熱,熏蒸口舌,或複感邪毒,瘀阻氣血,腐蝕肌膜,易患本病。本散有清熱降火、解毒消腫、生肌止痛、祛瘀散結、收斂防腐之功效。局部外用易於口腔潰瘍麵的粘著和吸收,經臨床驗證,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且簡便實用,療效頗佳。

病症觀察

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充血,潰瘍平坦,中心微凹陷,表麵呈灰黃或灰白色,有明顯的燒灼樣疼痛。單個或多個散在,多發生在唇、頰部,其次是舌尖、舌邊緣及牙齦等處。

專家方案

飲食調節,飽餐過度與口瘡有不解之緣,尤其是消化不良者,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不可偏食,多吃蔬菜水果,注意營養搭配。注意保持口腔衛生。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已有潰瘍者,應用薄荷含片或1/5000的呋喃西林液漱口。

局部用藥:當口腔潰瘍發生時,局部可用洗必泰漱口液,或複方硼砂漱口液等含漱;潰瘍麵可塗1%甲紫或2.5%的金黴素甘油,也可塗錫類散、冰棚散等。

發病較重情況下考慮全身治療:

(1)在潰瘍發作時,補充維生素B 1、維生素B 2、維生素B 6及維生素C,可提高自愈能力。

(2)抗生素類藥。當潰瘍有繼發感染時,可適當服用抗生素類藥。

(3)調整免疫功能的藥。在潰瘍數目多,不斷複發時,可考慮使用。

知識導讀

小兒如果患上了口腔潰瘍,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大多數的口腔潰瘍會在4~10天內自然痊愈。父母可用稀釋的蘇打水給孩子漱口,以加速潰瘍麵的愈合;也可以給孩子服用解熱鎮痛劑溶液,以減輕疼痛。

TIPS:預防小兒口腔潰瘍

消毒

對口腔潰瘍的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對症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或減少複發次數,很難完全控製複發,所以在生活中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保證平衡膳食,避免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減少口瘡發生的機會。婦女經期前後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等等,以減少口瘡發生的機會。

小兒口腔潰瘍的護理

口腔潰瘍的患兒一定要避免食用酸性、口味重、辛辣或過鹹的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潰瘍傷口。如果患兒咀嚼時感到異常疼痛,那麼就讓患兒食用軟質食物,或將他的飯食流質化,用吸管來進食,這也對減輕患兒的疼痛有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液體接觸到潰瘍處,減少了對潰瘍傷口的刺激。口腔潰瘍的患兒一定要避免食用酸性、口味重、辛辣或過鹹的食品,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潰瘍傷口。如果患兒咀嚼時感到異常疼痛,那麼就讓患兒食用軟質食物,或將他的飯食流質化,用吸管來進食,這也對減輕患兒的疼痛有幫助。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液體接觸到潰瘍處,減少了對潰瘍傷口的刺激。

小兒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它是由一種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是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表現在口腔頰部、舌背、牙齦,及上顎等黏膜處呈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有一處或多處同時發病。

茶飲養生二三事

鵝口瘡多見於乳兒,與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奶頭、奶瓶和衣物或玩具有關;新生兒鵝口瘡可能與產道感染有關;還有部分患兒是由於抗生素使用不當造成口腔內菌群失調,引起發病的。在人體口腔內細菌和真菌共同存在,並保持生存的平衡,長期大量的使用抗菌生,破壞了它們的平衡,使一些抗真菌的細菌被抑製,於是真菌得以迅速繁殖,引發機體的反應而發病;另外,抗生素的毒性作用,可以造成嬰幼兒器官的損傷,使其機體抵抗力減低,有利於念珠菌的感染。

病症觀察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上附有點、片狀白色凝快樣物,不易拭去。若強行剝落,可見局部潮紅、粗糙、有溢血。重者可累及喉、氣管、肺食道等,出現嘔吐、聲音嘶啞、呼吸困難,但一般不影響哺乳,也無全身症狀。

專家方案

治療嬰兒鵝口瘡,在家中可采用下述簡易有效的方法。

藥物治療

(1)可用1~2%的碳酸氫鈉溶液於哺乳前清潔口腔。

(2)1%甲紫、青黛粉塗患處,每日2~3次,或製黴菌素10萬單位/ml塗患處,每日3~4次。

外敷法

(1)胡黃連、大黃各5g,吳茱萸10g,膽南星3g,共研細末後用醋調成稀糊狀,塗敷兩足心,覆蓋塑料薄膜,紗布包紮,每日1次。

(2)用細辛適量,研成粉末,加適量水和少量甘油或用米醋調成糊狀,每次取藥膏適量,做成藥餅貼敷肚臍,上蓋紗布,用膠布固定,三日1次。

知識導讀

鵝口瘡的食療法

(1)將熟透櫻桃去核,榨取原汁3~5 ml,置杯內隔水燉,涼後分1~2次灌服,每日1~2劑,連服3~5天。

(2)苦瓜汁:苦瓜汁60ml,冰糖適量,將苦瓜汁放進沙鍋內煮開,適量冰糖加入溶化攪勻,即可服用,不拘時服。

(3)西洋參蓮子燉冰糖:西洋參3g,蓮子去芯12枚,冰糖25g。將西洋參切片,與蓮子放在小碗內加水泡發後,再加冰糖,隔水蒸燉1小時,喝湯吃蓮子肉,剩下西洋參片,次日可再加蓮子同法蒸燉。西洋參可用2次,最後1次吃掉。

TIPS:預防鵝口瘡

那麼如何預防和治療鵝口瘡?首先,定期消毒嬰幼兒進食的餐具如奶瓶和奶嘴,並保持幹燥,哺乳期的母親要經常用清水清洗乳暈;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

其次,嬰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最重要的是不要輕易給嬰幼兒使用抗生素,如果嬰幼兒生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同時,母親哺乳前要洗淨雙手及乳頭,而有手足癬的母親更應注意避免雙手接觸喂奶用具及自己的乳頭,必要時應停止哺乳。

小兒口腔潰瘍的護理

(1)母乳喂養的嬰幼兒,每次喂奶前後,母親均應洗手、洗乳頭,保持清潔。人工喂養者,對用過的奶嘴、奶瓶,應先用4%的蘇打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時,然後煮沸消毒後備用。

(2)患兒的洗漱用具(毛巾、臉盆、漱杯等)和食具應單獨使用,煮沸消毒15分鍾。

(3)及時給患兒補充高能量、高維生素、易消化而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攝入過酸、過鹹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時讓患兒多喝水,以清潔口腔,防止感染。

(4)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有發熱,煩躁不安,口腔黏膜上有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等症狀,應及時就診,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並發症。

小兒積食

食積是由於喂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征。

小兒積食二三事

通常年輕父母會給孩子吃很多東西,這反而不好。如果是積食,給他喝服用肥兒疳積衝劑,按民間說法是積食了,可輕輕按膜嬰兒的肚闕周圍,注意給肚闕保暖,王氏保赤丸不一定對路嗎,我當初給孩子吃這吃那,如亨氏營養米粉等,結果把孩子的肚子吃壞了,就是吃肥兒疳積衝劑加按摩治好。最好用母乳喂養。

病症觀察

一歲至一歲半的小兒還不具備自我控製的能力,隻要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會停不住口,尤其是到了逢年過節,麵對美味佳肴,讓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管住自己的小嘴是很難的,此時孩子的小肚子常常吃的鼓了起來。

小兒口臭、手足發燒、膚色發黃、精神萎靡;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咬牙。所謂食不好,睡不安。媽媽還可以發現,孩子最近大開的胃口又縮小了,食欲明顯不振;小兒常說自己說肚子漲,肚子疼;小兒鼻梁兩側發青。舌苔白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同時,還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厭食、腹脹、腹痛等症狀。如果你的寶寶有上述症狀,那就是積食的表現了。

專家方案

如果寶寶一歲以上,還可以選擇一下藥物治療:

[小兒化食丸]當寶寶貪食受涼後,引起肚腹脹滿,惡心嘔吐、煩躁口渴、舌苔黃厚、大便幹燥時,可服用小兒化食丸。

包裝:每丸1.5g。

用法:1歲以下每次服用1丸,每天2次,大於1歲每次服用2丸,每天2次。要用開水溶化後服用。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當寶寶因積食引起咳嗽、喉痰鳴、腹脹如鼓,不思飲食、口中有酸臭氣味時,可服用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

包裝:每支10ml。

用法:小於1歲每次服用5ml,每天3次;1~2歲每次服用10ml,每天3次;2~4歲每次服用15ml,每天3次;5歲以上每次服用20ml,每天3次。溫開水送服,2歲以上的寶寶可直接飲服。

知識導讀

煎服山楂湯對小兒積食也很有效果。從超市買的新鮮山楂,洗淨取適量切成小塊,放入燉鍋中小火煮3~4小時,煮出湯色後,用幹淨紗布過濾果塊和雜質,根據寶寶的口味,稀釋或者加糖,讓寶寶當成水喝。有時如果沒有買到新鮮山楂,就買些未加工過山楂幹代替,用高壓鍋大火滾燒後轉小火淬製汁水,讓寶寶服用。另外,山楂還有清肺功效。

TIPS:預防小兒積食

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意思是說要想小兒不生病,就不要給孩子吃的太飽、穿的太多。仔細琢磨一下這些話滿有道理的,無論是哪一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則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會造成孩子“積食”,給小兒的身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小兒積食,預防為主。

幫助你的寶寶調整好飲食結構。給孩子安排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能量高脂的食物。

按捏療法

捏脊讓患兒麵孔朝下平臥。家長以兩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兩側,隨捏隨按,由下而上,再從上而下,捏3~5遍,每晚1次。

[揉中脘]胸中與肚臍連線的1/2處,即是中脘穴位。家長用手掌根旋轉按揉,每日2次。

[摩湧泉]足底心即是湧泉穴。家長以拇指壓按湧泉穴,旋轉按摩30~50下,每日兩次。

小兒積食的護理

(1)少量多餐,不要讓小兒一次進食較多,防止形成新的食物堆積。

(2)培養成每天解大便的習慣,即使沒有便意也要試一下,對小兒定時排便有好處。

(3)飲食衛生不能忽略,以免引起新的感染,讓患兒更加不適。

小兒腹瀉

小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內,其發病率高是造成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營養不良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兒腹瀉二三事

因嬰幼兒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而消化係統又發育不良,消化功能較差,不能適應食物量和質的較大變化,喂養不當即可引起腹瀉。如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少,過早添加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等。有時氣候的變化、腹部受涼等也可誘發腹瀉。感染是引起小兒腹瀉常見的病因。由於小兒機體防衛功能差,腸道內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感染以及上感、肺炎、中耳炎、腎盂腎炎、皮膚感染等腸道外感染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小兒腹瀉。